“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于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智慧或知识所能做到的……”。它体现的是
A.人民主权 | B.自由主义政策 |
C.社会契约主张 | D.限制君主权力的原则 |
张强同学向图书馆借阅《红楼梦》、《苏州府志》、《天工开物》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选项最有可能成为这篇论文主题的是()
A.唐代苏州的风俗 | B.元代的海外贸易 |
C.明清江南的手工业 | D.晚清的文学创作 |
唐朝扬州极为繁盛,明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最直接得益于()
A.当地的经济发达和经济特色 | B.政治的清明 |
C.处于交通枢纽的地位 |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有史料记载:“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
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 | 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 |
C.一口贸易的实质是官方垄断 | 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 |
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 B.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 |
C.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 D.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 |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