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
| B.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
| C.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弊端 |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这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
|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
|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
| 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
|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 |
中国(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 钢产量 |
2.37kg |
538.3kg |
4kg |
| 发电量 |
2.76kwh |
2949kwh |
10.9kwh |
A.没收官僚资本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A.1895-1911年 | B.1912-1919年 |
| C.1927-1936年 | D.1945-1949年 |
据统计,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2月底,西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约17万吨,技工1万2千多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迁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 |
| B.西迁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 C.西迁促进了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
| D.西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