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3河北邯郸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乞丐与富翁的拥抱
【美国】斯坦利·巴比恩
很多年以前,在洛杉矶东部的劳工阶层生活区里居住着一位大富翁。
通常,只要他的门铃一响,就总会有人站在门外向他寻求帮助:有时,是他的某个陷入困境的邻居,他会冲他们微微一笑,然后热情地拥抱他们,并拿出很多钱塞在他们的手上;有时,是某个慈善机构为饱受饥寒折磨的儿童向他募捐,他也是会向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微笑一下,并且热情地拥抱了他们,然后开出一张大额的支票……
一天,一个不幸的乞丐幸运地遇见了这位善良的大富翁,而且久闻他的鼎鼎大名。“真是太好了!”乞丐自言自语地说,“他那么有钱,又乐善好施,他一定能够帮助我的!”虽然他这么想着,但是内心中却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他立刻被这种感觉击垮了,连忙藏起了他的面孔。
大富翁觉得好奇,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摸了摸他那肮脏不堪的脸。顿时,乞丐仿佛触电似的,身子连忙向后退缩。一丝黯然的神色从富翁的眼里掠过,但是,他仍旧挤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缓缓地站起来离开了。
乞丐睁开双眼,坐了起来,突然之间,他的眼前一亮——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正静静地躺在他的脚下。他大喜过望,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好好地大吃大喝一通。但是,就在迈进便利店的一瞬间,他猛地想起了富翁对他充满怜悯的抚摸。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收住了即将跨进店铺的脚步,向一位老妇人讨得了两枚十分的硬币,来到了最近的公用电话亭。他要打电话给经纪人,咨询如何使用这100美元。经纪人不厌其烦地给他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最后,他果断地说:“我只有100美元,就把它全部投到那个总裁看上去让人讨厌的公司里去吧,哦,就是那个叫微软的公司。”
从这以后,这个乞丐的生活也随着股市的巨变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很多年过去了,那位慷慨、仁慈的富翁仍旧一如既往地生活着——或者晚上吹着时髦的曲调,出门散散步,或者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一天,他的门铃又响了起来。他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漂亮的三件套西服的先生。
“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他像往常一样和蔼地问道,对于帮助别人他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噢,不,先生,我不需要您为我做任何事,”客人连忙申辩道,“因为,您已经为我做过了!”
“哦?做过了?那我究竟为您做过些什么呢?”他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来客神情严肃,郑重地说。看着富翁更加惊异的表情,他继续说道:“我曾经是个乞丐,多年前您慷慨赠予了我100美元,我把它用来投资,从而使我的生活彻底地脱离了贫困。我不再生活在最底层了,而且,在大街上,在人群中我也可以昂首挺胸了。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因此,我要感谢您!”
富翁回忆起了往事,他说:“哦,不,先生,您不需要感谢我。那100美元是我给您的,并不是您向我要的。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您当时那种境况的人,我都会给予帮助的。”
“先生,您听我说,不论是什么原因,我都要感谢您!”来客坚持道。
“可是,我有很多钱,”富翁答道,“我还有很多礼物可以帮助别人,我不需要您的任何回报。”
“是这样的,先生,”客人点点头说,“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任何可以用于回报给您的东西——因为不论我拥有什么,其实也都是您给予我的,只是给予的方式不同而已。今天,我来到您这儿,真的是要真诚地感谢您!”说完,他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富翁。
富翁激动地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的客人——那个老乞丐。多年以来,他一直都是用这个友好的动作向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示意的。但是,今天,却还是第一次有人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顿时,和来客一样,他的眼眶里也盈满了泪水,他们就这样紧紧地拥抱着……老乞丐感受到满足的喜悦,可是,在富翁的心底里,却抽出一丝极细的失落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富翁多年来向需要帮助的邻居和慈善机构的施舍捐助的行为,表现了富翁的慷慨、仁慈、善良的人性。
B.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仅仅凭借区区100美元的资本,就获得了成功。这一情节的安排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不合理。
C.大富翁在好奇心驱使下,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乞丐那肮脏不堪的脸,这让乞丐内心中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
D.作者调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E.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发展也起伏不大。结尾对富翁与乞丐拥抱情景的描写意蕴丰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拓展和深化。
小说中的乞丐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富翁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结尾,富翁为什么会有一丝失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小说《奥利和特鲁芳》,完成小题。
奥利和特鲁芳
辛格
辽阔的森林,树木丛生,密密麻麻,望不到尽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通常是很冷的,甚至要下雪了,可今年的这个十一月,相对来说却比较暖和。要不是整个森林遍地撒满了菊黄、酡红、金色和其他杂色的落叶,你还以为是夏天哩!数不清的树叶,经过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淋,在森林的地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尽管树叶都已干枯,可它们仍然散发出一种宜人的芳香。太阳照射着它们,那些不知怎么从秋天的风暴中活过来的虫子和苍蝇在它们上面爬着。树叶下面的空隙,为蟋蟀、野鼠和那些在泥土中寻找庇护的其他许多动物提供隐蔽之所。
在一棵光秃的树梢,细枝上残留着两片叶子,奥利和特鲁芳。由于他们不清楚的原因,奥利和特鲁芳熬过了无数的凄风苦雨的寒夜。谁会知道为什么有的萎落,有的仍留在枝头呢?可奥利和特鲁芳相信这答案就存在于他们伟大的互爱之中。奥利比特鲁芳略微大点,也年长几日,但特鲁芳却更为漂亮和纤弱一些。每逢刮风落雨,或者开始下冰雹的时候,叶儿本来彼此帮不了什么忙,可奥利仍然抓住一切机会鼓励特鲁芳。当风暴来临,电闪雷鸣,飓风不仅扫遍树叶,甚至撕裂了整个树枝,这时奥利便为特鲁芳祈祷:“挺住,特鲁芳!用全力挺住啊!”
在风雨交加的寒夜里,特鲁芳抱怨道:“我完了,奥利,可你一定要挺住!”
“为什么?”奥利问道,“没有你,我的生命毫无意义。如果你被吹落,我就跟你同归于尽。”
“不,奥利,别这样!只要还能留住一片叶子,你就不要落下。”
“那得看你是否能和我一道留下。”奥利回答,“白天我注视着你,礼赞你的美。夜里闻你的香气。要我枝头独秀?不,决不!”
“奥利,你的话真甜,但并不确切。”特鲁芳说,“你很清楚,我已不再那么美了。你看我满脸皱纹,身子萎缩成什么样子了啊!只有一件事还没有变,那就是我对你的爱。”
“这不就足够了吗?在我们的全部力量中,最高最美的就是爱,”奥利说,“只要我们留在这里相互爱着,任凭风吹雨打或是电击雷劈都摧毁不了我们。告诉你吧,特鲁芳!我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深地爱着你哩!”
“为什么,奥利?为什么?我全枯黄了呀!”
“谁说只有绿色美,黄色就不美呢?世上的五颜六色各有千秋,同样美嘛!”
正当奥利说着这话的时候,特鲁芳几个月来所担心害怕的事情发生了——一阵大风刮来把奥利从枝头吹脱。特鲁芳开始颤抖和摇晃,就像她很快也要被吹走似的,但是她挺住了。她眼看着奥利在空中摇曳飘落,她用叶儿的话语呼唤着:“奥利!回来!奥利!奥利!”
但是她话还没说完,奥利就不见了,他混在其他的叶子群中零落在地,树上只留下特鲁芳孤单一片。
要是白天,不管怎样特鲁芳还能勉强忍受着她的痛苦忧伤,可一到夜幕降临,寒气和暴雨袭来,她就陷入失望之中。她总觉得所有树叶的不幸应归咎于枝繁的树干。树叶落了,树干仍高高的、密集地矗立着,牢牢地把树根扎在地里。风雨冰雹都动不了它。这对于或许会永远生存下去的一棵树来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一片叶子的遭遇又是什么呢?对特鲁芳,树干简直就是上帝。树干用树叶遮盖着身躯几个月后,便把他们摇落。它用树液滋养他们高兴多久就多久,随后就任他们渴死。特鲁芳恳求树干为她唤回奥利,让夏日再现,但树干却不屑一顾。
特鲁芳没有想到,黑夜会如此漫长,如此黑暗,如此严寒。她向奥利诉说,希望得到他的回答,但奥利无语,也丝毫没见他的身影。
特鲁芳对树说:“既然你把奥利和我分开,干脆也把我送走吧。”
但连这个请求树也没有理会。
过了一会,特鲁芳瞌睡了。这并不是什么睡眠,不过是一种异常的困倦。待她醒来,特鲁芳惊讶地发现自己不再悬挂在树上了。原来在她打盹儿那会儿,风已把她吹落在地。这跟太阳升起时她在树上通常所感觉到的不大一样。一切的恐惧和焦虑都已烟消云散。猛然醒来,她感到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清醒。她明白了她并不是以风儿的多变奇想为转移的叶子,而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像是受了一种神秘力量的启示,特鲁芳懂得了她的分子、原子、质子和电子的奇迹,她代表的巨大能量和她也包括在其中的超凡宏图。
奥利依偎在她的身旁,用一种他们从前没有意识到的爱脉脉地相互致敬。这不是那种单凭机遇和反复无常的爱,而是一种高尚、强大、同宇宙本身一样永恒的爱。从四月到十一月,他们曾经日夜惧怕的,结果不是死亡,而是永生。微风轻拂,奥利和特鲁芳徐徐飘升在笑中,带着惟有那些自我解放和投身永恒者所能理解的无上幸福,翱翔……
用自己的话概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特鲁芳被风吹落在地后,“一切恐惧和焦虑都烟消云散了”,为什么?
作者将两片树叶人格化,但又扣住树叶作为自然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给人以真实感,试举例说明。
辛格的小说,富有美感,试从语言表达、思想内容和情感等角度加以赏析。
“谁说只有绿色美,黄色就不美?世上五颜六色各有千秋,同样美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加以探究。

阅读《丹柯》节选文段,完成小题。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这条路很难走!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每一步路都要那些人花掉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的。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
他们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
他们说: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可是这些话反倒使他们更生气了。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他高高地举在头上。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沿用了讲故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口吻,讲述的故事有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感。
B.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主义英雄,而是以自己燃烧着的心为人民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
C.小说情节发展一波三折,主人公丹柯与族人的对比贯穿始终,最后的结果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D.作者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比如对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和铺饰,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

该小说节选部分反映了丹柯或族人怎样的性格,选取其中一个(类)人进行分析。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请简要分析下面文段的悲剧意味。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模糊的特点,试从这篇小说中提炼出两个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2分)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王安安
回想我的北大时代,开头,应该是一个银灰色的清冷的晨——我在北京初秋清冷的晨中醒来。
  我醒在北大的校园里,这里就是我心中沈从文、郁达夫那些现代作家们曾经关注的地方。我曾那么痴迷钟情的二十年代,曾经在这里释放过青春最靓丽的姿态,有真正的自由和激扬的时代。
  我并不是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很少去想未来的人。因为对于过去,我那样地依赖。回忆——我在这个清冷的早晨发现回忆是一个酒坛子,我们那么多的感动都依赖于这个酒坛子开启的一刹那。
  在我这里,美丽成了一个个的定格,在新的定格产生之前,我只能依赖旧的定格追忆曾经的感动。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近乎极端地活在追忆之中,时常是那样万般无奈地凝视着曾经的种种,就像是手抓不住酒香。
  这是我的局限。而发现这个局限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挣脱的动作。
  因为我看到树叶上跳跃的太阳。就是这个早晨,就在我们31楼楼下,那一个瞬间如此美丽,高大的杨树上面全都是太阳。本来是阴冷的银灰的晨,它在树梢绽放笑颜。我发现沉迷于追忆的我忘了寻找新的定格了。
  完成了大三的最后一篇论文,去还书。图书馆面朝东门,直通校外的大街,走出图书馆的那一刻,身边的女伴说,你看,尘世原来就在我们面前不远的地方。那一瞬间我想起第一次站在这里时心中浮现的一句话:北大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也许是我需要的吧,世外桃源也是幸福的,也还能看到人间凡俗的烟火在不远处燃烧。
  我找到了现在时的美丽定格。骑车穿越理科楼群中间的草坪,平旷的视野里全是青草的芳香,让我想起在南配殿看的第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把绿色用得那么残忍。
  那部片子让我第一次想到自我意识的问题。青春就是对自己这个人一场巨大的解构,自我就在这种活动中急速膨胀。按严格的医学计算,一个人的青春期应该是从10岁到20岁。在我19岁的那一年,我来到了北大,三年,在一次次的选择、徘徊、挣扎、洗礼中,那个膨胀的自我在渐渐恢复它本来的体积。某个清冷的早晨醒来,当我发现自己不再有那些虚无的故事情结:在我从这个学校这个世外桃源里遥望尘世的一刹那,我知道我的青春期终于临近尾声。我终于明白,年轻的眼睛只有在岁月的洗涤中,才能不再只看到内心深处青涩潮湿的沼泽,而是看到外面,例如,树梢上跳跃的太阳。
  刚上高中时,我说我喜欢新文学时期的作品,高年级的师哥师姐都说,哦,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张爱玲。那天一个中文系的学姐问我,外国的戏剧你看过什么?我说只看过萨特。她马上很共鸣地说,大一的时候喜欢萨特是正常的。后来遇见广告系的学姐叶子,问我喜欢什么电影,我随口说我喜欢张扬的《昨天》,她说,跟我那时候真像。
  其实所有的青春都印证着共性,然而青春之所以为青春,也是因为它们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案。所有的青春都不明所以,正因其不明所以,才在历练中发现求索是一件何其必要的事情。
  北大给了我什么?曾经以为,是一种酒神意味的自由不羁,以及将知识变成文化,再将文化变成智慧的能力。我自然地认为北大给了我很多问题的答案,然而这些答案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证明我的以为都还是片面的。那么北大给我的究竟是什么呢?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伴侣,选择什么样的说辞……一切种种,实际上都在让我追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原来北大并没有给我答案,它给了我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要过怎样的一生。高贵地活着还是卑贱地活着,做古典的人还是做现代的人……我行走在这个淡灰色的校园里,脸上带着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固执而天真地维护着我们善良而纯真的理想主义。
  北大给了我们什么?我想,是一种格局,一种追问,一种“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力量。
作者回忆北大的生活时以一个“清冷”的早晨为背景,其用意是什么?
“发现这个局限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挣脱的动作”一句中的“局限”和“开始挣脱的动作”分别指什么?
请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回忆是一个酒坛子,我们那么多的感动都依赖于这个酒坛子开启的一刹那。”
(2)“青春之所以为青春,也是因为它们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案。”
第7段中,作者对北大这一“世外桃源”的认识有了变化,试分析其前后的不同理解。
文章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为题有何妙处?你又是怎么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内涵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3分)
“地沟油”上餐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见诸国内报端。十几年过去,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重拳频出,但“地沟油” 依然阴魂不散,有专家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关键原因是,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而不死,甚至顶风做大。
全世界哪里都有餐馆,有餐馆就有“地沟油”,“地沟油”监管是各国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做法可为他山之石,值得我们借鉴。
从源头上管控“地沟油”是最关键的一环。餐馆厨余废油与泔水是整个利益链的首个环节,把好这个“自来水龙头”,剩下的环节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惩罚措施,让不法商人付出“停业”、“破产级高额罚款”之类高昂代价,使他们知罚而退。
在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矛盾突出。从国外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解决有关部门资源不足,办法之一是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地沟油”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问题,人民群众对“地沟油”深恶痛绝。政府可以通过创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挖掘出民间潜力,缓解有关部门资源不足。比如,重奖举报人员等办法可以鼓励公民成为监督员,形成对于“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不间断的监管压力。
仅有上述“堵”的措施还不够,如何“疏导”也非常重要。建立新兴的厨余废油加工产业链,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燃油、屋顶涂料或者肥皂等产品,让企业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利润,“地沟油”有了自己的出路,自然不会流回餐桌。
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行,在实践中,我国正规废油加工企业生产的生物燃油价格偏高,没有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经营不景气。这反过来导致正规企业从餐馆收购废油和泔水价格偏低,一些餐馆出于利益考虑会铤而走险,与不法“地沟油”炼制企业“结盟”。
在这个方面,日本兼顾回收、开发与销售“一条龙”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和政府补贴,日本专业回收公司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厨余废油;通过政府支持,回收企业得以在初建时期迅速提高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形成生产规模;通过政策规定,政府部门车辆优先使用由厨余废油再生的生物燃油,为企业提供稳定市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管理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可小视。借鉴而非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少有一些现实意义。
下面各项中,对我国“地沟油”的现状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地沟油的制售形成了完整的产销链,产业分工细化。
B.我国的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并且缺少有效地监管。
C.我国缺少正规的废油加工企业,废油回收没有政府支持。
D.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关乎千家万户生命健康的新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发达国家在地沟油监管中的有效措施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德国,餐饮企业的每一桶泔水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有严格的记录。
B.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和个人,一经发现,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C.在日本,对地沟油的回收、生产、销售有着法律强制规定和配套政策支持。
D.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双管齐下,使他们知罚而退。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如何解决“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突出矛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台湾]司马中原
①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②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③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念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的和它们做朋友呢。
④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⑤ 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的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地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⑥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⑦中国啊!让我们都当自己是骆驼,来为这多苦难的民族负重吧,精神上的内在储藏,就是我们赖以跋涉的骆背驼峰。我们要走过风沙迷眼的荒漠,走过疾风怒号的暗夜,走过冰霜严寒的冬季,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⑧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姿影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饮一饮甘洌的清泉,看一看仙人掌上的黄花,而我们是要走下去的,因为:
⑨我们的前进就是中国的前进!
(选自《港台精美散文鉴赏》)
文章开头部分写骆驼又怪又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咀嚼”能否换成“消耗”,为什么?
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骆驼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地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2)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骆驼精神”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