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李凭①箜篌引②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 |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 |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
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
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
[南宋]张元干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洛滨、筠溪:均因主战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富柔直等交游唱和。分析词人在上阙是如何体现清秋的幽静夜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词的下阕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游湖
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5分)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6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梁 六 自 洞 庭 山
张 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到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送 魏 二
王 昌 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有人说“日见孤峰水上浮”的“浮”字和“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首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塘①范成大
南浦②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横塘,旧址在近苏州西南,这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②南浦,本指水的南边,后来把它作为送别地点的代称。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次韵林南金赋愁
陈人杰①
抚剑悲歌,纵有杜康,可能解忧?为修名不立,此身易老,古心自许,与世多尤。平子诗中,庾生赋里,满目江山无限愁。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
淡烟衰草连秋,听鸣鴂②声声相应酬。叹霸才重耳,泥途在楚;雄心玄德,岁月依刘。梦落莼边,神游菊外,已分他年专一丘。长安道,且身如王粲,时复登楼。
[注]①陈人杰:南宋末年词人。②鴂:又名伯劳、杜鹃、子规。下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感情丰富,请分析有哪些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