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5分)材料一 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2004年)

年份
具体内容
1951
法、德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法、德等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4
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
欧共体更名为欧盟、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处、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材料三 危机可以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和欧元的消失,但危机也可能导致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不但有统一货币,而且有统一或近乎统一的财政,类似于国联邦和各州的财政关系。此前,欧盟和欧元区扩张速度太快,很多体制机制并不完善,未来是否可以引入退出或除名机制,以免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未来,还应进一步打破各种要素流动的障碍,如劳动力的流动,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趋同。
——2012年2月24日百度百科名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欧所面临的状况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3)请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走向,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沙条约组织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6分)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二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图10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
(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三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四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
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字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
(3)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主张融入世界。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尚书》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
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1993—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我看到,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犬写)时,……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1)指出材料一的两段话中“民主”一词内涵的差异。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这“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政府分别指的是什么?如此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评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