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级官吏,以统治少数民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统治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流官的任免、升迁、调遣均由中央政府决定,不能世袭。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等。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由于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清雍正帝时,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上奏折,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张广泗、哈元生等督抚提督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湘、鄂、川地区,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亦告完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土官与流官的区别。(8分)
(2)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7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本)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到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图一新闻照片图二南京大屠杀遗址图 三“万人坑”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痛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3)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几则?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2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
②在抗战时期,中共始终坚持什么样的抗战路线?(2分)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2分)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浏览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



图①






图③


请回答:
⑴读图①、②,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制度?
⑵读图③,这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作用?
⑶读图④,与图③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早发生于哪一个皇帝时期?
⑷结合图①②③④,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全球股市从一轮大牛市行情中迅速溃堤,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危机不仅在虚拟经济中蔓延,更波及到了实体经济,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材料三 2010 年4 月7 日希腊政府称,修正后的2009 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为12.9 % ,高于此前预估,但政府不会出台新的削减赤字措施。此外,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扩散,该国已陷入困境的银行业正在申请170 亿欧元的额外援助资金。
(1)材料一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导致这一重大事件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三概述2008 年金融危机的特点。
(3)目前深陷金融危机的希腊,为了稳定其货币体系,它应该向“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哪个机构申请贷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机构的宗旨。

港口的变迁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刺桐(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像,此处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百分之十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收入,此外商人们租船装货,对于精细货物必须付该货物总价的百分之三十作为运费,胡椒等需付百分之四十四,而檀香木、药材以及一般商品则需付百分之四十。据估算,他们的费用连同关税和运费在内,总共占到货物价值的一半以上,然而就是剩余的这一半中,他们也有很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往往运载更多的商品回来交易。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二:明嘉靖、万历年间,海盗猖獗,朝廷实行海禁,泉州港的贸易受到影响。位于现漳州市海澄县境内九龙江入海处的月港偏安一隅,开始兴起。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店肆鳞次栉比,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月港一度和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四大商港”。……明清时泉州港逐渐走向衰落。
——新华网《克拉克瓷高潮的幻灭:见证海上贸易鼎盛与衰弱》
材料三:2000年、2001年泉州港货物吞吐量连续两年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6位,集装箱运输量居全国第12位,成为全国大型港口之一。近10年来,泉州港港口建设向规模化、大型深水泊位化发展。现已建成4个港区16个作业区,拥有300吨以上码头32座44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年设计吞吐量达1900万吨,码头集群基本形成。泉州港已成为全国沿海内贸集装箱运输的重要集散中心。
今日的泉州港海运航线四通八达,已与俄罗斯、日本、沙特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水运货物往来,成为福建省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的重要基地,是泉州市建材、陶瓷、鞋帽、服装、食盐外贸出口,石油、钢材、煤炭等进口的重要集散中心。——泉州网《刺桐古港再辉煌》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时期泉州港商品贸易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明朝时期泉州港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
(3)请从现代历史和人文地理这两个角度分析泉州港成为沿海重要进出口集散中心的主要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