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克主张行政权与处理外事的权力虽有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体现在国王及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立法机构有权更换国王及政府。
(据庄锡吕《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
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
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洛克与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点。
材料三 表3  1787年制宪会议关于立法问题的争论(节选)

主张
争议项目
弗吉尼亚州代表
新泽西州代表
立法机构
由两个部门组成
只有一个部门
立法权
来自人民
来自各州
立法原则
立法有多数同意即可通过
少数票数反对即可阻止立法
立法权力范围
立法机构可以为全国性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只能为有限的事务立法
立法机构可以否定所有州的法律
立法机构可授权行政机构强制服从法律
注:弗吉尼亚州占美国总人口的20%,斯泽西州占美国总人口的5%

(据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述争论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两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争论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达成妥协的。
材料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3)依据材料四指出德国宪法中的民主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条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
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经营单位。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予企业经营管理权。
第七条企业买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各企业有权自行选择供货单位,购进生产需要的物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988年)
材料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三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人治”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
——(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是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和深化阶段,政府与市场发挥的作用的变化。(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投资及拥有纱锭情况简表

企业类型
1913年开工纱锭数
1913年织布机数
1914年厂平均拥有纱锭数
外商
338,900锭
1,986台
51,664锭
华商
484,192锭
2,016台
23,686锭

材料二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省区
直隶(含京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陕西
其他
各省
工厂数
455
155
42
33
31
20
19
19
3
5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兴起?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状况如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社会什么样的经济生产方式?依据材料四,概括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3)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封建统治者亦会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

繁荣的经济是政治稳定、文化灿烂的前提,古代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先于世界,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请回答一下问题:
(1)请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在生产工具和土地所有制方面变革的具体表现。(4分)指出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并归纳其特点。(4分)
(2)分别指出“市”在魏晋南北朝和北宋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3)中国古代政府大多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谁?列举一项明清统治者实行的与之有相似影响的经济政策?(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材料二: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材料1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2分)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3分)
(2)材料2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2分)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3分)
(3)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1分)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