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材料四 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和陆战力量等组成的综合性军种,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全面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机动和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维护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能力,海军发展成为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现代化军种,海军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摘选自建国60年阅兵式解说词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海军的特点。联系我国海军编队多次圆满完成远近海护渔护航任务以及"辽宁舰"航母正式列编的事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近代史综合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据媒体报道,某国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动。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该国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青年男女被什么制度迫害致死?
(2)材料中的制度具体内容是什么?
(3)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说明了什么?

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一种动力机械,它的名称是?它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2 分)
(2)图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它的发明者是?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把人类带入到什么时代?
(3)如今,我们仍在享受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感受着科技神奇而巨大的力量,请举出一个实例说明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1分)

阅读下列文件节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三】“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1)当今英国的国王统而不治,首相领导的议会掌握最高权力。这一政治现象源于上述哪一材料?今天还有哪些国家实行类似制度,试举一例。
(2)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握着一块铭板,上面刻有日期:1776年7月4日。你认为刻在铭板上的文件,符合上述哪一材料内容?该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一颁布于哪次资产阶级革命中?请举出该革命中的一件大事。
(4)三则材料所表达的共同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发展要求?

材料简答题
材料一:14至16世纪,是欧洲处于“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材料二: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国王无权废除法律。
材料三: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材料四:“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立,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欧洲处于“人和世界被发现”指的是哪两件重大史实。
(2)材料一中“人被发现”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一中“世界被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来自于什么重要文件?
(5)材料二审议通过的目的和标志着什么?
(6)材料四的文件是由谁起草的?这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7)材料三中提到三权分立思想,三权分立思想最早在美国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材料一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据传上述对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进行谈判前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某国谈判代表盛气凌人地作出了上联,清廷的一个小文书也毫不示弱地对出了下联,但最终清政府仍然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时,当时清政府对外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2)材料二中“三军败绩” 指的是什么?“割地求和” 指的又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八大王”的统帅是谁?小文书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为大清赢得了“尊严”,但清廷最终还是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该条约的最严重危害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