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解这个精神,首先必须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寻求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②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那么专就一个人来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能够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③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的“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道家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④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得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由此似乎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稣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⑤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然而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⑥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对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呢?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关于“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寻求如何解决个人与宇宙的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甚至必须否定“生”这一问题。 |
B.寻求如何解决中国哲学是“出世哲学”,还是“入世哲学”,或者是二者兼有的问题。 |
C.寻求如何做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方法,达到中国哲学的最理想主义。 |
D.寻求解决将中国哲学的“入世”“出世”这对反命题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整体的问题。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世的哲学”讲求超道德价值,主张人要想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须离开社会,甚至脱离“生”。 |
B.“入世的哲学”只讲求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 |
C.佛家的“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道家“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柏拉图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都是对“生”的否定。 |
D.中国哲学中的所谓圣人,与佛教中的所谓佛以及耶稣教中的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因为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是讲求入世的。 |
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中国哲学的历史的主流入手进行论述,突出了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在文中具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
B.文章二至三段扣住是否必须离开社会甚至必须否定“生”的问题,论述了“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对这问题的不同看法及它们各自的局限。 |
C.文章四至五段论述了中国哲学表面上看是“入世的哲学”,实际上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然而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因为它既是入世又是出世的。 |
D.文章第六段围绕入世与出世,提出了中国哲学的任务和所求解决的问题就是将中国哲学的入世与出世这对反命题统一起来以形成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对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认识的突破,结果使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的,难免有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源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产生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40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深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注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1.下列对“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它们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B.将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十几年前,人们由于还没有在“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中获得进展,因此对地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是相互独立的,人们关于地质年代的判断,难免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B.海洋深部存在着“黑暗食物链”,依靠地热支持,通过化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可见原核生物的存活并不需要太阳。
C.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这些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方,可能有真核生物存在。
D.许多原来认为“无机”的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原核生物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她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声希音,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踏上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在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1)文章第一段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这“特殊”是就什么而言的?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居里夫人“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这一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说“人有多重价值”,这“多重价值”包括哪些?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一种价值?
3.文章最后说居里夫人“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根据文意回答,居里夫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
B.不看重自己容貌的美丽反映了居里夫人对传统认识的超越。 |
C.对于尘世给的美誉和名利,居里夫人十分厌恶,视如粪土。 |
D.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人物。 |
E.居里夫人的美丽,是容貌美丽与内在理性美丽的完美结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量失血会引起人体极度缺氧,从而导致休克及主要器官停止活动。医生们可以通过注射生理盐水或蛋白质溶液暂时维持病人的血压,使心脏跳动,但这些并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氧。输血虽能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其不利条件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用血必须与受血者的血型一致,验血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其次,输血易引起病毒感染,甚至艾滋病传染;第三,备用血液的有效期只有28~42天。由于上述原因,血库的血液总是供不应求;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威胁,志愿献血者的队伍日益萎缩。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血液替代品的研制。这种血液替代品既不会传染疾病,也没有血型匹配的问题;而且从理论上说,它的保存期可长达一年之久。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研制血液替代品的进程中,科学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如何提取和分离每个细胞中所含的2.8亿个血红蛋白分子。因为当血红蛋白分子从一层保护性细胞膜内分离出来之后,输入人体时往往会通过血管壁渗透到周围的组织细胞中,除非用遗传或化学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质,否则这些分子几乎对体内任何器官都会产生毒性损害。
为克服这一难关,科学家采取了种种方法。最近,美国诺思菲尔德实验室的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和无数挫败后,研制出一种廉价、充足、可靠的血红蛋白替代品——“多血红素”。他们从过期的血液中分离出红细胞,从中提取血红蛋白分子并设法将其联成称为“聚合体”的长链,长链的结构可使这些血红蛋白群难以通过血管壁。最后的步骤则是提纯和装瓶,使它长久保存。目前,这种“多血红素”已经获准在人体进行试验,一旦通过最后测试,“多血红素”制品可望尽早面世。
1.下列对第一段画线的“上述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用血液的有效期非常短。
B.用血必须与受血者的血型一致,验血也浪费了宝贵时间。
C.验血易引起病毒感染,甚至艾滋病传染。
D.注射生理盐水或蛋白质溶液暂时维持病人的血压,使心脏跳动,但这些并不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氧。
2.下列对第一段写作目的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改善输血条件,解决血液供不应求的问题,急需研制血液替代品。
B.人体大量失血后果严重,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威胁生命安全。
C.注射生理盐水或蛋白质溶液可暂时维持血压,但不能解决病人缺氧的问题。
D.输血是目前抢救大量失血病人的有效方法,但血液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3.下列关于第三段画线的“这一难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去除掉血红蛋白分子对体内器官产生的毒性。
B.如何阻止血红蛋白分子通过血管壁渗透到周围的组织细胞中。
C.如何用遗传或化学方法改变血红蛋白分子的性质。
D.如何提取和分离每个血细胞中所含的2.8亿个血红蛋白分子。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多血红素”是一种廉价、充足、安全可靠的血红蛋白替代品。
B.“多血红素”最大的成功在于阻止血红蛋白分子聚合,从而破坏其毒性。
C.美国诺思菲尔德实验室研制的“多血红素”已经跨越技术障碍,正在人体进行试验。
D.“多血红素”必定会成为失血病人输血的完全替代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翰林院与翰林
邸永君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才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为朝考。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滥现象,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在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公正的选才制度。 |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朝考,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寒山寺的钟声
严阵
你到过寒山寺吗?你听过寒山寺深夜的钟声吗?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茏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第一次来寒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我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满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杀。
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
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还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杀呢?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月落乌啼”、“夜半钟声”所表达的诗意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作为一个从未听过钟声的北国少年,第一次到寒山寺纯粹是带着少年的幼稚和对“夜泊枫桥”的崇拜而来的。 |
B.作者第二次到寒山寺,看到了一个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在声嘶力竭 地忏悔。尚未泯灭的“善”无情地拷问着他残存的良知,于是他希望寒山寺的钟声能成为他罪恶灵魂的洗涤剂。 |
C.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听寒山寺的钟声,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里的寺庙也好,钟声也好,和别处是一样的。人们来忏悔或祈祷,取决的是个人的心态,和钟声及环境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
D.作者认为无论是视觉形象的雨露月色,还是听觉形象的钟声,在人们的心中,都能化成对和平、和解、和谐呼唤的乐音。 |
E.文章第二段,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幽秘的氛围,点出了寒山寺钟声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韵味,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