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再现文化码头的启迪与思考
①近日,新华社播发的报道《上海再现文化码头》指出:“70年前,上海有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之誉,是与‘文化码头’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举凡文化,写的、画的、说的、唱 的……不管出自哪里,名气如何,规模多大,都想到上海靠一靠,走一走,露一露。”为什么?“因为上海是个文化码头”。
②其实何止文化,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就是个“通商码头”。伴随着商业的往来,文化也随之进进出出,相继登陆,于是“通商码头”衍生出“文化码头”。既成码头,则东南西北,各行各业,不仅皆由此经过,而且会停靠上岸。短则走马看花,唱罢散场;长则住上几年,寻求发展,乃至一辈子和这码头相厮守。
③上海再现“文化码头”,这是和上海的历史地位与今天的现实定位相适应的。历史上,如新华社报道所指出的,上海本来就是一座“文化码头”,虽然此后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道路,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它唤醒时,它首先恢复了“通商码头”的勃勃英姿;随后,它又展示了作为当年“文化码头”的迷人妹力,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较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更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重新创造“文化码头”的辉煌之日,也就是它成为世界文化名都之时。
④上海要重新成为“文化码头”,最重要的,是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放的视野。当年上海这座“文化码头”停靠的多是江浙一带的小剧团、小戏班,以及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和画家、艺人和表演艺术家,其间当然也有国外来的各色文化,但大都是停留在娱乐层面。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不仅比当年更大、.更深,而且承载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今天在这座码头停靠起降的,不仅有国内各民族、各地区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有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文化;既有通俗层面的大众娱乐文化,又有经典层面的精英高雅文化……这个码头,是名副其实全国性的、世界性的。
⑤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上海离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还很远,在这座码头上,还缺少我们本土的民间文化和区域文化,还缺少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文化,诸如极具活力的非洲文化,富有风情的南美文化、南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所以上海的胸怀要更加宽广上海要有足够宽的包容度,能够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存在;上海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各种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的进入。
⑥上海要成为永久的“文化码头”,关键还在于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我们称上海为“文化码头”,当然首先指要有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团体跑来上海,在这座码头上一 展他们的风采;但如果上海仅仅满足于有国内外一流人才跑进跑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留住和自己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⑦当年,鲁迅走南闯北,最后定居在上海,与其说鲁迅留在了上海,勿宁说上海留住了鲁迅。因为上海留住了鲁迅,所以才有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和文化的辉煌。同样,海上画 派的崛起,也是和"当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了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外来优秀的画家有关。今天,上海在一流人才培养上也有两个标志性人物:一个姚明,一个刘翔。历史和现 实的经验值得总结,如果我们既能吸引和留住大量外来的一流人才,又能培养和拥有各个文化领域众多的明星和领军人物,那么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也就指日可待。这里,深刻总结、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至为关键。下列关于“文化码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码头”是指各种文化和文明、各种艺术门类在这里崭露头角,寻求发展,并交汇、交流、交融的地方。 |
B.“文化码头”在上海形成,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一段曲折,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
C.“文化码头”之所以能在上海形成,是因为上海自身文化繁荣,从而吸引了各地区、各门类的文化在此长期交汇、融合。 |
D.今天的上海“文化码头”比历史上的“文化码头”更大、更深,承载的分量和责任更重,内涵更丰富,更具开放性。 |
作者在第⑦段分别写到鲁迅、吴昌硕、任伯年和姚明、刘翔这两类人物,在文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作用?(3分)
从全文看,上海要想建设成文化大都市,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哪些?(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文中的清明节
张巨龄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所以,史上早就有“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的说法。宋元之交的吴澄在他所编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
清明,同样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只是清明的一项并非主流的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和“荡秋千”等重要内容。
“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史料记载,踏青之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兴起了。
以苏州西山水月寺的题诗和“无碍泉”而闻名的宋代文人李弥大有一首诗写道:“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阳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这里,作者一反唐代诗人杜牧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郁闷情绪,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清明时节了,看那拱破松软的泥土刚长出的嫩草,就不禁使人想到衔泥筑巢的春燕;那沐浴着春雨绽放的鲜花,仿佛正等待着勤劳酿蜜的蜂儿来吸吮呢。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据说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家家都要“乞新火”。所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首诗歌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这里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玩耍的事。“蹴鞠”,就是踢皮球。汉代刘向在他的《新序》一书中曾有所谓“寒食塌青蹴鞠”的记载,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阳春三月,鸟语花香,深闺中的女孩子忍不住走出闺门,来到自家的院子里荡起秋千。这也是一幅清明艳丽生动活泼的图景啊。
在中国,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请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在1964年的清明节所写的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清明节,重访党的一大会址,董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清明节车过嘉兴烟雨楼》诗篇。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这深沉缅怀的情感,难道不使我们想起那嘉兴湖畔星星之火的小船而感慨万端吗?(选自2008年4月3日的《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两项?()()
A.清明节在中国的传统中一直都只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 |
B.从古人有关清明活动的诗文中,我们知道清明节还是一个劝人们抓紧时间耕种田地的重要日子。 |
C.“蹴鞠” 嬉戏其实就是我国足球运动的最早形式,所以我国的足球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
D.“祭扫”只是清明节的一项非主流的活动,并不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 |
E.本文作者列举众多写清明节的诗文表明不同时代的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不一样,新时代的我们在继承过去的传统的基础上,也为清明节增添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内涵。根据文中内容,下列有关清明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
B.清明寒食两节前后相连,所以古人常将两节放在一起过,清明这一天要禁动烟火,要等到清明过后才能生火。 |
C.因为清明节一般是在农历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天气清和明朗的时候,在这时出外踏青、折柳欣赏春光自然就成为古今人们喜欢的活动。 |
D.随着时代的前进,清明节也不断丰富着内容,增添着新的文化内涵。缅怀先烈已经成为现在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知外物,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甚至于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喜欢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临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调子高而缓,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调子低而急,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了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聚精会神观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在美感经验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具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的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的观点看,这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以下对“移情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由我及物,把本来在我的变成在物的一种美感经验。 |
B.移情作用是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从而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
C.移情作用是把我的性情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的心理活动。 |
D.移情作用是一种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来感知外物的心理活动。 |
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美感经验中的移情现象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菊,是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爱梅,是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
B.看颜真卿的字,仿佛对着巍峨高山;看柳公权的字,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 |
C.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D.红是视觉的结果而不是花所固有的属性,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可是我们通常直说“花是红的”,仿佛红是花的属性。 |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不是同一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
B.我们平时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身处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移情现象。 |
C.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
D.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所体察的意蕴和情趣是不尽相同的,深人所见深,浅人所见浅,人们的欣赏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但从来没有一个城市仅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世界上一些城市修建了大量的道路,而一些城市道路很少,但道路拥挤和污染程度差别并不是很大。道路越多只是鼓励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进而占用了更多的道路空间……最近对伦敦道路拥挤问题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伦敦即使把整个中心区拆掉修建道路,仍然存在交通拥挤问题。
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经济学家总有一个理论上的回答——道路定价。根据人们用哪一条道路,在一天中或一年中什么时候用这些道路,以及他们使用这些道路时污染的程度,对使用道路的人收费。要把价格确定在保证最适当的使用量的水平上。
在新加坡决定试着这样做之前,还没有哪一个城市敢用道路定价法。许多想法通常在理论上看来很好,但实践中总有一些隐藏的、未预见到的缺点。而新加坡现在已经有了10多年的经验,这个制度还在运行,没有什么未预见到的问题。新加坡是地球上惟一一个没有道路拥挤、没有汽车污染的城市。
在新加坡城市中心区周围有一系列收费站。要开车进入城区,每辆车必须根据行驶的道路、开车的时段以及当天的污染程度交费。价格的上升和下降让道路的使用量达到最佳水平。
此外,新加坡计算了城市中心区以外没有污染时可容纳的最大汽车量,据此,每月拍卖适量的新车牌照。不同类型的牌照允许不同程度的使用。允许在任何时候使用的牌照比只允许周末——拥挤不太严重的时间——使用的牌照贵得多。价格取决于供求。由于有了这种制度,新加坡不用把资源浪费在无助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问题的基础设施之上。从这种制度中得到的钱用于降低其他税收。
既然这样的话,伦敦为什么在最近的汽车拥挤和污染问题报告中否定了道路定价的提议呢?他们担心,这种制度会被认为来自政府的繁琐干预太多,而且,公众也不能接受这种让富人开车比穷人多的制度。这两种看法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有收费道路,现在的新技术使避免这两个问题成为可能。在用条形码和结算卡时,一个城市可以在全城不同地点安装读码机,当任何一辆车开过每一个点时就根据天气、一天中的时间和地点从驾驶员的结算卡账户扣除一定数额的钱。在车内,驾驶员有一个仪表,这个仪表可以告诉他被扣除了多少费以及他的结算卡账户上还剩多少钱……
如果一个人是平等主义者,认为开车的特权应该是平等分配的(即不根据收入),那么,每年给每辆车一笔结算卡金额,那些愿意少开车的人可以把他们没用完的金额卖给那些想多开车的人。这种制度不是给城市带来额外的税收收入,而是给那些愿意住在工作地附近的人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者一种收入补贴。由于穷人开车比富人少,这种制度结果是一种把富人收入给予穷人的平等化再分配。下列对实行“道路定价”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家对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的理论回答。 |
B.限制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车占用更多的道路空间。 |
C.不需要修建更多道路就能解决道路拥挤和汽车污染问题。 |
D.可以把富人的收入给予穷人的一种平等化再分配。 |
下列不属于新加坡的“道路定价制度”的内容的一项是()
A.根据车辆行驶的时段收费;时段不同,价格不同。 |
B.根据道路使用时污染程度,决定收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 |
C.根据不同类型的车辆牌照,决定车辆不同程度的使用。 |
D.把道路定价制度的收益用于遏制道路拥挤和污染的基础设施上。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定价目前还未推广,主要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认识方面的原因。 |
B.道路定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市能够良性循环。 |
C.道路定价收费给各个城市带来的收入将降低其他税收,使百姓获益。 |
D.道路定价的实施将促使富人多开车,穷人少开车,从而大大缩小贫富差距。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水西送”工程的意义
思源
内蒙古生态形势已经相当险恶。旱,缺水,风沙,已成为内蒙古气候的写照,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锡林郭勒,在蒙语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历史上曾是水草茂盛的好地方,如今却面临严重的沙化现象。这里60%的草原沙土裸露,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恶化之中,不远的将来,被沙化的草原将有可能和原有占全盟l/4面积的浑善达克沙地连成一片,沙尘暴之源更加扩大,后果非常严重。在额济纳旗,年降水量仅37毫米,原本处于额济纳盆地底部的居延海居然全部干涸,昔日的额济纳绿洲正逐渐消失,等待它的命运也许就是下一个罗布泊。顺着额济纳向南,是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就占去全旗70%的土地。在这片5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大沙漠的东南面,是腾格里沙漠,面积达3万平方千米,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也在消失之中。不用几年工夫,这里将会成为两大沙漠手拉手的黄沙带。这不又是一处生态悲剧吗?
到哪里才能找到水呢?为寻找新的水源,人们修建水库、打深井,抽取地下水,搞流域间调水,实施人工降雨,几乎把能想到的办法和技术都用上了。然而,这些措施似乎只是应急,解决了眼前,并不解决根本。特别是盲目抽取地下水,造成生态灾难。深井越打越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更使得许多河水断流,湖泊干涸。
有没有可能换个思维方向来找新水源呢?从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大陆的东面就是海洋。
而渤海离锡林郭勒最近,直线距离不到500千米。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渤海的水引入蒙古高原,甚至西部内陆呢?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协助之下,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终于成形了,并接受了评估。
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就是从辽宁葫芦岛取渤海海水,通过提扬工程,将渤海海水分级提升到海拔l100米左右的高度,并直接输送到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将海水直接用于胜利煤田的煤化工生产和煤发电企业的生产中,再用煤电企业的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生产出复合海盐以及其他海水化工产品;淡化的海水,除直接提供人们生活用水之外,还将用于湖泊、湿地的恢复,发展节水型农业、牧业和种植业。
可见,这是一个全新的“煤化工——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组成的循环经济系统。,它的剩余能源及产品都得到充分利用。首先是海水解决了煤炼化过程中的降温问题;其次,可以利用降温余热进行海水淡化和化学资源生产。我国的煤化工生产热利用率仅37%—45%.而剩余的近50%余热完全可满足海水淡化和化学资源生产需要,主要产品除淡水和复合海盐外,还有石膏、芒硝、氯化钾、硫酸镁、氯化镁、碳酸镁和溴等。
(节选自《海洋世界》2007年第5期)下列表述不能说明“内蒙古生态形势已经相当险恶”的一项是
A.锡林郭勒盟60%的草原沙土裸露.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
B.锡林郭勒盟被沙化的草原和面积巨大的浑善达克沙地连成一片。 |
C.原处于额济纳盆地底部的居延海全部干涸。昔日的额济纳绿洲正逐渐消失。 |
D.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两大沙漠之间的绿洲也在消失之中。 |
下列对“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方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通过提扬工程,将渤海海水分级提升到海拔约1100米的高度。 |
B.它将海水作为生产原料进入“煤化工——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中。 |
C.它用煤电企业的余热淡化海水,生产出复合海盐以及其他海水化工产品。 |
D.它将淡化的海水,主要用于湖泊、湿地的恢复,发展节水型农业、牧业和种植业。 |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的实施,将可能使锡林郭勒盟草原沙土裸露的趋势得到缓解。 |
B.煤化工生产的热利用率很低的现状,说明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效节能的潜力还很巨大。 |
C.因为引渤海海水济锡林郭勒盟工程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非常突出,所以这一工程的成功指日可待。 |
D.人们为了解决内蒙古干旱沙化现象做出的很多尝试都治标不治本,这是“海水西送”这一工程创想的特殊背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李泽厚
在世界各大民族和文化传统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我们应从这个根本点出发,结合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观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从哲学上看,善历来是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最高课题。西方哲学很为重视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一向不占主要地位。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这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注意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官能享受。
在中国美学的“诗言志”这一古老的命题中,开始蕴涵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个思想的萌芽。这一基本的思想和古希腊美学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的说法,刚好成为一个明显的对比,表现了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尽管古希腊美学也不否认艺术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和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它更为强调的毕竟是艺术对现实的再现的认识作用。中国美学强调情感的表现,但同时又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从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到《毛诗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美学历来认为真正的艺术无不是贯注在人格中的善的情感的真实无伪的表现,“理”与“情”不能互相外在、分离,而应当融为一体。
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也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常常是由道德而走向宗教,以宗教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美学则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审美,不到宗教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解脱,这是中华民族应当批判继承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的那种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不能说同这种传统毫无关系。(选自《中国美学史》,有删改)下列几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点”:指中华民族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并影响了中国哲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 |
B.“诗言志”:指艺术是用来表达情感的。 |
C.“认识论”:指西方哲学十分重视而中国哲学却忽视了的一种关于人的认识的来源、发展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 |
D.“批判继承”:指运用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原则进行继承。 |
对“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样说是因为中国艺术在美学上历来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
B.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必须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要求审美必须具有社会价值。 |
C.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强调艺术必须表现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 |
D.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民族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正是建筑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是世界各大民族中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 |
B.文章将中国美学“诗言志”之说与古希腊美学“摹仿”之说进行对比,为的是表明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 |
C.中国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有三点:(1)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2)强调艺术是情感表现,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3)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D.中国美学由道德走向审美,是人间正道;而西方美学由道德走向宗教就不大妥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