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密闭装置中环境因素对草本沉水植物水蕴草光合 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表中初始值、终结值是指溶解氧含量,单位为mg.L-1)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自变量是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自来水和冷开水中溶解氧数值均下降,说明________。
(2)实验二第_______组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强,实验二结果说明_______。
(3)实验三第_______组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图中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
(1)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人占有▲营养级。
②水生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结构。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④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已处于平衡状态,演替不再进行,则此状态下的群落称为▲。
⑤图中未呈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2)该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和▲。
(3)若水葫芦入侵该池塘,在短期内快速繁殖,这种增长方式属于▲。
2011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树突状细胞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树突状细胞因为伸出类似于神经细胞树突的小突起而得名。它是一种免疫细胞,能够启动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该发现揭示了人类能科学地和卓有成效地利用这些细胞和其它成份,控制感染性疾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刘尚勤
(1)科研人员已成功地将一个胚胎干细胞培育出了树突状细胞,该培育的成功体现了
▲。
(2)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树突状细胞会及时“通知”并激活T细胞来诱导机体产生特
异性免疫应答,其类型包括▲和▲。
(3)树突状细胞还起到体内的免疫监视作用,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这种吞噬过
程属于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形成的吞噬泡与▲(细胞器)融合,可将吞噬泡中的抗原降解。
下图甲表示某植物处于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乙图表示在光照条件下改变CO2的供应,物质A和物质B的浓度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当光照强度小于c时,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
(2)甲图中b点表示的生物学意义是▲。若其他条件适宜,当植物缺Mg时,b点将向▲移动。
(3)乙图显示,在光照下物质A和物质B的浓度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此时突然中断CO2的供应,A、B物质的浓度将发生变化。其中,与二氧化碳结合的化合物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形成的第一个产物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4)某兴趣小组做“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色素层析结果在滤纸条上色素带很淡,造成的原因可能有▲。
(1)人类的F基因前段存在CGG重复序列。科学家对CGG重复次数、F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
CGG重复次数(n) |
n<50 |
n≈150 |
n≈260 |
n≈500 |
F基因的mRNA(分子数/细胞) |
50 |
50 |
50 |
50 |
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数/细胞) |
1000 |
400 |
120 |
0 |
症状表现 |
无症状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此项研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测:CGG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与____________的结合。
(2)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
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睾丸、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压片。
观察: 右图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进入(A1 和A2)的配对情况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有关温度与酶活性的问题:
(1)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将盛有2mL唾液淀粉酶溶液的试管和盛有2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编为一组,共四组。在0℃、20℃、37℃和100℃水浴中各放入一组,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然后,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继续放回原来的温度下保温。
把的时间作为本实验的起始时间记录下来。再每隔一分钟,取一滴混合液滴在盛有碘液的点滴板上进行观察,记录每种混合液蓝色消失的时间。通过比较混合液中消失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推知酶的活性。预计温度下混合液因其中的酶失去活性蓝色不会消失。
(2)科研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来设计改变酶的构象。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得到了多种突变酶,测得酶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酶 |
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数目 |
二硫键数目 |
Tm/℃ |
野生型T4溶菌酶 |
Cys51,Cys97 |
无 |
41.9 |
突变酶C |
Cys21,Cys143 |
1 |
52.9 |
突变酶F |
Cys3,Cys9,Cys21,Cys142,Cys164 |
3 |
65.5 |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改变和增加得以实现的。从热稳定性高的酶的氨基酸序列出发,利用方法获得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以生产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