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2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3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1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1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分)
(2)材料2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
(3)依据材料3,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2分)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应统制的是人民的什么经济行为呢?据我的愚见,政府(指国民政府)至少应该从事以下工作:一、统制国内的农产品,使全国的衣食二项,可以自给自足,不必依靠外洋。二、统制国外贸易,减少不利的输入,增加有利的输出。三、统制货币及金融,使国内物价安定,民生康乐。四、统制人口,不使过庶,并限制劣种之传殖。五、统制大规模工业,创造国家资本。六、统制国民消费,使之合理化。
——李权时《统制经济的前瞻与后顾》(1934年8月15日)
材料二 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货币主义代表)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弗里德曼把经济制度分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更为理想的发展。因此在货币学派看来,实际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无效的。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1)概括材料一中李权时的经济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主张做简要评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弗里德曼的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与李权时的统制经济思想相比,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主张是什么?

某校学习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新式学校”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摘自《中华民国文化史》,据清末学部与民国初年教育部统计资料,全国新式学校发展状况绘制下表:

年份
学校数(所)
学生数(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
37888
1024988
光绪三十四年(1908)
47795
1300739
宣统元年(1909)
59177
1639641
民国元年(1912)
87272
2933387
民国二年(1913)
108448
3643206
民国三年(1914)
122286
4075338
民国四年(1915)
129739
4292251

乙:文凭的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下面收集的两张毕业证照(旧纸片上的中国生活图景:百年证照)都是宣统三年(1911年),左面的是“山东省登州府黄县中区公立两等小学堂”的,右面的是“吉林法政学堂”的,其中吉林法政学堂毕业证上信息中,包括了毕业生的身世上溯到了曾祖一辈,也包括了毕业考试学科:人伦道德、刑法、历史、地理、日文、西洋文等。最终成绩是毕业考试、平时测试以及考勤等各方面的综合结果。


丙:20世纪初中国的两年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规定了立学宗旨:“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结论:
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教育新旧交替、中西合璧,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在不断否定中进步。
(1)材料甲、乙各属于哪类史料?研究该课题时,如何合理使用?
(2)据材料乙,联系相关史实概括指出学习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
(3)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东京城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对于“东北易帜”南方国民政府的态度,在1928年7月16日林久治郎特使拜访张学良的时候已经彻底揭露:林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立场,他说:“(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同我国在东三省保卫既得权益方针是绝对不能两立的,与南方合作就无异于同我国对抗。”对于张学良易帜的谋划,日本方面的对策主旨是“坚决阻止东三省政府同南方合作”,并软硬兼施。一是向张学良强硬表示,“如果同南方妥协,将严重伤害两国关系”;一是采取收买策略,“假如张学良不倾向南方,恪守保境安民的中立态度的话,日本愿支持张学良的现在地位,并考虑协助抵抗南军的进攻”。
材料二 日本在东北易帜时间上的强硬(也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引起了英、美各国的不满,他们以日本干涉中国内政违反华盛顿条约,向日本政府一再施加压力,日本在野党也乘势指责田中内阁的对华政策,加强了反对田中内阁的活动,田中内阁开始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际舆论的压力和日本国内形势的演变下,1928年11月,田中不得不暂时有所收敛了对中国东北易帜的干涉,在日皇加冕典礼上,特向张学良派去的特使莫德惠等人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表示:“东北易帜事,只要维持日本在满蒙的既得利益即不反对。”
材料三 12月11日,在纪念西安事变78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沈阳张氏帅府(金融)博物馆,该馆馆长郭春修介绍,在整个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所下的三大决心,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决心扣蒋——劝谏无效,无奈兵谏。郭春修说,1936年9月22日至12月9日,为反对蒋介石坚持剿共,在近3个月时间里,张学良连续10余次向蒋介石书谏、口谏、苦谏、哭谏、诤谏,但均无效果。对此,张学良说:“蒋先生要安内攘外,我要攘外安内。我俩冲突就为这件事。”决心释蒋——力排众议,无条件放。郭春修对记者说,三方会谈后,西安事变向和平解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其焦点就是如何释放蒋介石。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高级将领联名致信宋子文,表示只有蒋介石在商定的协议上签字,中央军撤出潼关,才能放蒋介石。当时,中共和杨虎城主张有条件地释放蒋介石,只有张学良坚持无条件释放蒋。在释放蒋介石的前一天,张学良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他表示:“假若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介石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假如因我而造成国家内乱,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可以说,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张学良力排众议。决心送蒋——南京请罪,“誓所不辞”。郭春修介绍说,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离开西安,并非张学良一时冲动,而是他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重要决策。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曾表示:只要蒋领导抗日,他会随蒋赴南京请罪,“誓所不辞”。12月19日,张学良在给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的电文中就说过:“当他(指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我准备跟他同去。”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不顾众人反对亲自送蒋介石,这足以证明张学良此前所言是出于真心实意。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张学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西安事变的发生表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依据材料三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

【选修——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联合国年5月5日电(记者倪红梅史霄萌)联合国5日举行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特别大会,纪念大会在联合国大会厅举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这场战争也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重要启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说,我们强调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只有牢记战争的惨痛,才能珍惜和平的宝贵。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真正开创未来,实现《联合国宪章》中“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宗旨。
材料二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在发言时回顾了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历史。他随后说,战争不仅限于欧洲,在东方也发生了残酷的战争,持续至1945年9月,给中国等众多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鲍尔说,在我们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的今天,这场战争造成的损失依然令人难以置信。无数勇敢和牺牲才使人类重新获得应有的权利。欧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托马斯·迈尔-哈廷在发言时缅怀二战受害者,感谢全世界为二战胜利献出生命的人们。他强调,纪念活动应促使我们在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方面加倍努力。欧盟及其成员国将坚守《联合国宪章》的核心原则。
材料三 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哈拉尔德·布劳恩说,在联合国大会厅里,我们德国人今天谦卑地低下头,缅怀数以百万计的二战受害者。德国已经承认对二战罪行负有责任。这份责任我们会永远承担。至今,我们仍为我们所受到的宽恕感到惭愧和感激。他表示,德国有责任加强和巩固国际秩序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相比之下,日本常驻联合国代表吉川元伟在发言时只是说:“我们的行为给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痛苦。我们决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之后,他则大谈日本“对国际和平与繁荣所作贡献、对联合国的支持”。《读卖新闻》的社论以“今年,也迎来了终战之日”为开头,强调为了维持和平,使得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最小化,日本务必加强日美同盟与国际协调,也肯定了7月份安倍内阁通过的集体自卫权的部分实施。“重要的是,日本今后坚守了让美国方面感到值得信任、值得保护的国家地位”。
——联合国纪念二战受害者中方代表强调历史非延续仇恨
2015-05-06•来源: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5月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在京表示,坚决反对任何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侵略的行径,坚决反对任何篡改历史的图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程国平称,局部动荡和战乱仍未平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势头上升,新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有所抬头,否认、歪曲二战历史的行径和图谋仍然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程国平强调,各国只有充分照顾彼此关切,不断寻找和扩大利益共同点,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威胁与挑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与此同时,中俄是合作共赢的践行者。他表示,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从国际形势发展大势出发,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基础上,建立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进而建立起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程国平表示,当前,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入新阶段,树立了大国、邻国之间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强大正能量。
——中俄纪念二战有何深意?外交部副部长详解第一财经日报2015-05-06
(1)材料一、二、三表明了世界上主要大国对二战不同反思,其中日本的反思与同样是二战的发动国及战败国的德国有所不同,请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此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在当今的情况下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