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鲁在《时务目论》中(评价康梁变法)说:“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 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 之积弊,虽圣人,吾知其不能矣。”上述材料表明宋伯鲁
| A.主张变法应全面彻底 | B.批评康梁因循圣人之道 |
|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 D.认为变法无法革除积弊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五四运动期间,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市民阶层是运动的先锋 | B.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 C.资产阶级是运动的主力 |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A.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 | B.完成国家安定统一 |
| C.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D.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
|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
|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下列各项中,属于《辛丑条约》内容的是
| A.外国军舰可以驶入长江各口岸 |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
| C.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 D.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