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材料中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批评的出发点和实质有什么不同?
(2)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得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 柏拉图
材料二: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
──-- 柏拉图
材料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三种人”分别指谁?试指出“国家”的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试举例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领域,各有什么意义?
(2)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在古代希腊文化史上的地位。
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社会的进步,但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专制独裁曾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逐渐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据此回答:
情景一:中国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宫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1)材料一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有人认为这一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请你结合图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专制统治。结合宋、明、清三个朝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说明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情景二:雅典民主
材料二:伯利克里讲到:“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物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制度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3)材料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民主制的正常运作?雅典这种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材料三: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
雅典公民总数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罪名 |
||
陪审员 |
陪审员 |
陪审员 |
|||||
约40万 |
约4.2万 |
6,000 |
501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渎神和蛊惑青年 |
(4)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
材料二“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处。军机处的工作:接折:军机章京将官员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述旨: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并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交发:皇帝朱笔改定奏折,军机处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封柜: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收柜题封。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及特点
(3)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军机处的主要工作(不得直接引用材料原话)。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所谓精神与物质者:科学之为用,专注于向外,其结果则试验室与工厂遍国中也。……抑知一国偏重工商,是否为正当之人生观,是否为正当之文化,在欧洲人观之,已成大疑问矣。……对于物质文明,不胜务外逐物之感。厌恶之论,已屡见不一见矣。此精神与物质之轻重,不可不注意才一也。”
——张君劢《人生观》(1923年2月)
材料二:科学不但无所谓内外,而且是教育同教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勇于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来训练他的意想。……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知道生活的乐趣。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1923年4月)
材料三:欧洲的科学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不怕玄学鬼来攻击了。几个反动的哲学家,平素饱餍了科学的滋味,偶尔对科学发几句牢骚,就像富贵人家吃厌了鱼肉。……一到中国,便不同了,中国此时还不曾享着科学的赐福,更谈不上科学带来的“灾难”。我们试睁开眼看看:这遍地的乩坛道院,这遍地的仙方鬼照相,这样不发达的交通,这样不发达的农业——我们哪里配排斥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材料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解恩泽《科学蒙难集》
材料五:赫胥黎说:我认为,人类的高贵身分并不会由人猿同祖而降低。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创造可理解的和合理的语言的天才,就凭这种语言,在他生存的时期逐渐积累经验和组织经验;而这些经验对其他动物来说,当个体生命结束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了。因此,人类现在好像站在大山顶上一样,远远高于他的卑贱的伙伴的水平,改变了他粗野的本性,放射出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达尔文》
材料六:严复表述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生存斗争”的达尔文主义学说,及其阴郁的推论——“自然选择”。严复创造了两个汉语语汇来表达这些概念:“物竞”和“天择”。“物竞者”,严复说,“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 通过将两者合而为一,严复创造了新的四言习语——“物竞天择”——来指称这两个深具影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
——[美]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对科学分别持何态度?与材料六严复的话相比,从语言特色的角度看,材料二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与科学对立的“玄学”主要指什么?材料三中的胡适为什么认为当时中国“不配排斥科学”?
(3)材料四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原因何在?
(4)据材料五,赫胥黎认为人与动物相比之所以高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和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的分岐(从世界观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去说明)。
(5)据材料六,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进化论的原因何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