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第三任美国总统。罗伯斯庇尔(1758--1794),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实际首脑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杰斐逊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是监督政府的第四种权力,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在各种手段中,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可靠的。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态度,纵观他的一生,不改初衷。
----《杰斐逊集》
材料二 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随意表现自己一切能力的权力。……以法律为保障。”……他秉持卢梭的教导:公民的天赋人权在达成社会契约时全部交给了社会,声称国家或社会的主权者的永远正确的意志就是“公意”。每个公民分担公意,虽然有违背公意的个人意志,但社会契约论的要求不言而喻,谁不服从公意,都要被逼的服从。·…
但雅各宾派通过起义掌握政权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从思想观念到现实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主张支持出版自由到限制自由”、“从主张思想多样性到统一思想,不允许思想分歧的存在”、“从反对操纵舆论到主张政府影响舆论”。
---张昆《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杰斐逊和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杰斐逊始终秉持新闻自由观念以及罗伯斯庇尔最终放弃新闻自由的原因?(7分)
请认真研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2)指出两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
(3)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两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的是哪幅?请表达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之处,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自弱也。”
——《汉书•主父偃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王国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2)有人说七国之乱根本上是因为“削藩”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谁先杀满100人,难分胜负,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到150人。
材料二:
(1)请你为材料一另加一个标题来取代“紫金山下”,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3)材料三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辛许。”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二: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评价此种选拔人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