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第三任美国总统。罗伯斯庇尔(1758--1794),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实际首脑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杰斐逊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是监督政府的第四种权力,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在各种手段中,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可靠的。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态度,纵观他的一生,不改初衷。
----《杰斐逊集》
材料二  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随意表现自己一切能力的权力。……以法律为保障。”……他秉持卢梭的教导:公民的天赋人权在达成社会契约时全部交给了社会,声称国家或社会的主权者的永远正确的意志就是“公意”。每个公民分担公意,虽然有违背公意的个人意志,但社会契约论的要求不言而喻,谁不服从公意,都要被逼的服从。·…
但雅各宾派通过起义掌握政权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从思想观念到现实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主张支持出版自由到限制自由”、“从主张思想多样性到统一思想,不允许思想分歧的存在”、“从反对操纵舆论到主张政府影响舆论”。
---张昆《杰斐逊与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杰斐逊和罗伯斯庇尔新闻自由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杰斐逊始终秉持新闻自由观念以及罗伯斯庇尔最终放弃新闻自由的原因?(7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宋人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在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于二战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的失业率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原因。(2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有何突出作用?(2分)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2分)
(3)材料三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各自修建的民生工程,请指出这两大工程修建时期两国的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2分)它们的修建有何共同作用?(4分)
(4)据材料四中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容,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基本特征。(2分)

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三个渐进的“转变”,同时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虚君”,包括君主立宪。……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从16世纪,甚至可以说是从l5世纪开始,进入到近代,欧洲可以说是加速度前进,一个世纪和另一个世纪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几十年就有很大不同。这一转变当然要加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第三个“转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6至l9世纪欧洲出现的“虚君”“虚”在何处?“虚君”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2)据材料,归纳概括推动欧洲文明在16至l9世纪这一关键时期“加速度前进”的基本因素。
(3)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从当时的世界潮流来看,先进中国人思维转变的历程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⑶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
⑷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政体的代表有着各自的特点。根据所学,填写下表。(每空1分,共4分)


德意志帝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法律基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元首及其产生方式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出
权力中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