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引领消费新风尚。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
历史时代 |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
古典时期 |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资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
5世纪至15世纪 |
中世纪 |
消费实态: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 消费观念:非理性节俭为主流。 |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
现代前期 |
消费实态: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理性节俭为主流。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
现代时期 |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
(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材料三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
请回答:
(1)指出“古典时期”西方消费观念的思想来源。
(2)从“中世纪”到“现代前期”,西方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3)简要分析“现代时期”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4)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摘录
27.他们宣传说,当钱币扔在钱柜里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自己感觉到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材料二加尔文《基督教原理》摘录
救恩对于某一些人是白白赐予,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无由达到的,这一件事很显然的是由于神的旨意。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却是将救恩赐予某些人。
根据圣经的清楚教训,我们敢肯定地说,由于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
材料三图片 圣巴托洛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路德怎样的主张和要求?
(2)材料二反映了加尔文怎样的主张?
(3)材料一、二的主张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文学作品,小说通过对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时代欧美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三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结合19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
(3)你如何看待妇女地位的提高。
积极的思想和精神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教徒认为:财富属于上帝,他服务于上帝就像一个温顺的服务员,甚至是上帝的赚钱机器,他占有的财富越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的努力来增加财富。
“切记,时间就是金钱……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借人的钱到该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否则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马克思·韦伯认为:基督教中新教所倡导的“工作狂”和“小气鬼”精神创造了资本主义,你能以上材料中找出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吗?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材料三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以下是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的社会主义梦想录(部分)
人物 |
梦想 |
郁达夫 |
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
章乃器 |
中国将来的革命,必然是一个向整个的上层阶级进攻的左倾的革命。那个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
宋云彬 |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
(3)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夫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语中国前途》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名言
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孙中山为顺应“世界之潮流”主要做了什么贡献?有何主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哪些贡献?(列出其中三件)
(3)从三个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不同结局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以下是某中学的一个历史课堂剧的某一幕。阅读剧本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1916年北京某大学的课堂上……
甲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乙教授(头束辫子,身穿长袍马褂):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
丙教授说(慷慨激昂地):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恐再二千余年,吾人尚不克(能)享受宪法上平等自由之幸福。
众学生(击掌欢呼):真是精彩,说得痛快!痛快!
(1)该剧取材于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为“救治中国”,乙教授所坚持的“古法”指什么?甲、丙教授则希望当时的同学接受什么新思想?
(3)经过这场运动,“众学生”的爱国思想、行为发生了哪些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