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 B.秦朝 | C.西汉 | D.清朝 |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A.新式生产部门出现 |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
C.农业近代化推动 | D.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有关 |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因为我们是弱国,所以不可求战;……但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说明()
A.抗日战争即将爆发 | B.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的前景是乐观的 | D.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2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生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庄子的“齐物”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