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 |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
D.该日记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注重证据 | B.主张重罪轻罚 | C.纵容犯罪 | D.维护贵族利益 |
《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 D.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
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 B.三省六部制 | C.内阁制 | D.军机处 |
李大钊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他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
A.社会生活是历史研究的全部内容 |
B.历史研究是以当代价值观对历史进行重构 |
C.现实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
D.应该从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历史 |
2011年2月17日,英国政府宣布了福利改革方案,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减少对长年依赖“低保”度日的懒汉们的津贴福利。而英国《每日镜报》却反驳政府道:“人人各尽其能,服务社会自然是好事,可老百姓并非都有这样的机会。”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A.英国政府要激励人们的进取心 | B.英国社会存在失业问题 |
C.英国政府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 D.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