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同,人们做世界史的路径不同,西方史学传统中一直有“世界史”,而写史的方法基本上采取叠加的手段,具体可以归纳为几种:1.地域的叠加。即把一个个地区或国家的历史分开来写,然后拼在一起,形成“世界”的历史。2.事件的叠加。把世界上发生的事件一件件写出来,放在一起,就组合成一个“世界”史。3.时间的叠加。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也就是编年史手段。4.主题的叠加。这种叠加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20世纪以来人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关注的对象,而有些作品就把世界上的各种历史现象加在一起而写成“世界史”。
以上所有的叠加其实都是用纵向的视野观察历史,这是一种层叠的结构,表达的是纵向的因果关系。
——摘自钱乘旦《“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编写世界史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编写一份1945(二战结束)——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世界史大事年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而李鸿章等官员则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
(1)倭仁与李鸿章虽然见解不同,但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请指出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等人掀起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经济生活方式?这种经济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体现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
材料二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高昂的仪器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取代了孤独的发明家和阁楼作坊。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背景。
(2)材料二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一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科技成就。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3)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至少写出2个。)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4)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