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国际市场需求不振、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图1 2004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同比变化
图2 2004年-2011年生产要素价格及汇率变化
注:2004年基准为100
(1)分析图1、图2反映的经济信息。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警钟不断敲响。2012年7月,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将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福特汽车公司则要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然而同年,中国欧盟商会对在华500家欧盟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仅有20%的受访企业考虑回到欧盟或者转移至东南亚国家。
(2)“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我国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党的十八大做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决策。作为回应,专家呼吁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工业信息部也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工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重要部署,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非单纯淘汰传统制造业。我们要立足于传统制造业,加强生产技术的革新、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及物流的创新等,努力使传统制造业增加附加值、增加市场份额,增加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4)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坚持辩证否定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德两国尽管都是以基督教为主体信仰的国家,近代都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但却是世仇宿敌。且不说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上千年的敌对,仅近现代法德之间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交战。二战后法国担心德国东山再起,威胁自己,主张把德国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样松散的联邦,但遭到了美、苏的抵制。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德国进行了社会改革;法德也认识到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冲突与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此,l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两个民族达成了谅解,言归于好,l963年两国还签定了合作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1)有人认为,材料一法德之间关系的变化再次说明“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结合材料一,运用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0分)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这种制度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国家的社会稳定,而且为其高质量的劳动力再生产创造了条件,使欧洲企业在世界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上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但欧洲实践表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也会产生诸多问题:一是巨额的保障支出加重了各国的债务负担;二是高福利支出导致高社保缴费水平、高劳力成本和高企业负担,在全球化压力下使欧洲国家长期竞争力日渐丧失;三是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使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堪重负,加大了危机的应对难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盟成员国已经普遍认识到,必须对原有的社保政策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10分)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两三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2014年2月,我国多地再次遭遇雾霾天气,雾霾笼罩我国近1/7的国土,中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l61个城市中,有57个出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有15个是严重污染。有关专家认为,雾霾天气产生是有利于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过量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使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材料二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行为的准则。在经历了原始文明被动接受自然,农业文明初步开发自然和工业文明征服、改造自然后,人类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积极推动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分)
( 28 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中国梦,创新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揭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健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1)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在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 8 分)
【中国梦,环保梦】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等语句成为 2013 年“雾霾”现象频繁出现而且危害加重的调侃,“雾霾”已成为 2013 年度的关键词,也是人们的“心肺之患”。面对当前的环境污染,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于 2014 年初再出治理大气污染的三项举措,全国各地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规,推动形成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的治理格局,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全体人民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提出的“让全体人民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所体现的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8 分)
【中国梦,民族梦】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交流的千古佳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持之以礼,睦近交远。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应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并与区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街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8 分)
材料二安徽城镇化正处于中期阶段的快速发展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加强用地集约和生态保护建设,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工作,积极引导非农产业人口适度向皖中、沿江片区聚集,重点推动非昨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转移,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动省城逐步形成“集聚型城镇空间,开敞型生态空间”的空间利用格局。
(2)结合材料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形成“集聚型城镇空间,开敞型生态空间”。 ( 8 分)(3)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给省委省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 12 分)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开展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浪费公共资源行为的错误。(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