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农颇具智慧,能制作出一种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乌龙茶。为了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某兴趣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得知:①茶树的叶肉细胞内含有一种叫茶多酚的植物碱,可以在茶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氧化的茶多酚使茶叶变红。 ②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最关键的便是做青阶段,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 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出现“绿叶红镶边”。
请结合你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茶多酚最可能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中,茶多酚氧化酶最可能存在于
(以上两空均填细胞结构),做青过程中边缘细胞擦伤,有利于茶多酚与茶多酚氧化酶的充分接触。
(2)在做青时,需将温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其原理是
,从而使茶叶边缘部分发生轻度氧化。
(3)在炒青过程中,是迅速将温度提高到70℃左右,目的是 ,
从而保持茶叶中部茶多酚不被氧化;从乌龙茶制作工艺和效果来推测70℃温度会导致
(填“全部”或“部分”)叶绿素的破坏。
(4)某兴趣小组了解到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之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茶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生长状况良好的新鲜茶叶120片,随机分成 组,每组叶片数目相同;
②预设实验温度依次为30℃、32℃、34℃、36℃、38℃、40℃;
③将各组新鲜茶叶放入预设温度的恒温箱中,保温1小时;
④观察并统计茶叶变成红色比例。
该实验小组设置的各个实验组之间互为 实验。该实验小组在保温1小时后观察发现,各实验组茶叶颜色均为绿色,并无差异。经讨论分析,其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a、 ;
b、 。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在[ ]中填写标号,在横线上填写文字)
(1)②、③、④依次表示、 、 。D、E分别表示
、物质。
(2)B物质是。生成B所需要的能量来自,B中的能量将用于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和
(4)联系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物质是[ ]和[]。
刚收获的新鲜小麦在阳光下晒干,重量减轻,这个过程损失的水主要是;放在试管内加热,试管壁上有水滴出现,这些水主要是。
除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的基本单位。
绿色植物体内, ADP转化为ATP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
和______两个生理过程。
下图为植物有丝分裂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图中A-E的细胞图象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数字依次是____。
(2)图中细胞内有六条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_。
(3)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____。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