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某地不同阶段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市场变化情况,分析导致该地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生活习惯 | B.气候变化 |
C.国家政策 | D.市场需求 |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 B.聚落 | C.耕地 | D.地形 |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 B.距城镇过远 | C.易受洪水威胁 | D.工程量过大 |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 B.绿洲分布 | C.河流分布 | D.沙漠分布 |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题。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植株数量 |
灌木植物 |
1 |
1.00 |
1.00 |
1.00 |
1.00 |
草本植物 |
1 |
1.18 |
1.20 |
1.21 |
1.23 |
|
地上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9 |
1.10 |
1.12 |
1.11 |
草本植物 |
1 |
1.47 |
1.55 |
1.52 |
1.53 |
|
地下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1 |
0.99 |
0.98 |
0.97 |
草本植物 |
1 |
1.21 |
1.29 |
1.42 |
1.58 |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 B.总生物量 |
C.地上生物量 | D.地下生物量 |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
读德国面积、人口、主要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表,根据德国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面积 |
人口 |
钢 |
煤 |
发电量 |
汽车 |
|
世界%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德国% |
2.5 |
1.3 |
5.1 |
7.0 |
4.5 |
14.2 |
从表中看出,德国是世界上 ( )
A.发达的工业国 |
B.发达的农业国 |
C.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
D.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 |
德国农业比重很小,仅占国民总产值的1.6%,但机械化程度高,以乳肉畜牧业为主。德国北部平原地势低平,冬冷夏凉,土壤贫瘠,德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在德国北部形成了( )
A.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
B.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 |
C.全国林业基地 |
D.以水果、蔬菜为主的农业区 |
甲图是沿纬度55°的某大陆剖面图,乙图是沿23°26′的某大陆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关于甲乙两国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国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
B.乙国气候寒冷干燥 |
C.甲国的东部地区为季风性湿润气候 |
D.乙国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 |
下列四个海区可能存在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四个地点处于板块交界处的是( )
A.甲国的东海岸 | B.甲国的西海岸 |
C.乙国的东海岸 | D.乙国的西海岸 |
甲国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其国土南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国南部地形平坦 |
B.该国南部人口密度大 |
C.该国南部热量条件较好 |
D.该国南部河流众多,灌溉条件好 |
下图为某地区示意图(图中A、B、C为世界三个国家),完成下列各题。图中A、B两个国家之间的海峡是( )
A.直布罗陀海峡 B.白令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英吉利海峡图中A、C两处共有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