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我是坎特伯雷人”、“我是加泰罗尼亚人”等。这种现象表明
|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
| 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
| C.在当时情况下,西欧中世纪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晰的国家观念 |
| D.学者们处于对自己领主的忠诚、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王权的鄙视有意回避国家概念 |
“考虑外国的现实情况,中国没有形成一种全国规模的紧迫感,直到更强烈的震动使之大吃一惊时才有所改变。最后结果是,中国在为现代化防务的奋斗中,基本上‘丧失’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二十年时间。”文中“更强烈的震动”指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 D.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辛亥革命 |
| D.义和团运动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争赔款太少 | B.清政府的抵制 |
| C.外国商品滞销 |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
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近代西方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 )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
|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
| B.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
| C.对外殖民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功 |
|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