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
|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
| D.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
| B.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 C.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
|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宋代是我国古代发行货币最多的朝代之一,但宋代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一种铜币短缺现象)的朝代。据《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宋代的“钱荒”现象()
①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
②说明国家财政困难
③表明传统货币政策急需改革
④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 D.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
|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
|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
|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