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据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 A.工业发展后英国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贫困 |
|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
|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
| D.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
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宗教改革时期 | B.文艺复兴时期 |
| C.启蒙运动时期 | D.工业革命时期 |
马丁·路德认为:“凡国家社会合法的制度都是上帝美好的工作;基督徒从政、司法、照宪法及现行有效的法律治理政事、按律科罪、开正义之战、从军、订合法的契约合同、置产、官府吩咐起誓以及嫁娶等,均无不可行。”由此可见马丁·路德()
| A.提出王权高于神权主张 | B.具有近代法治意识 |
| C.强调教会经济管理职能 | D.开启宗教改革大门 |
有学者分析,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上层精英一直把民主看作洪水猛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这些先哲们,对民主最大的恐惧是所谓“多数暴政”。而19世纪中期,“到处都在促进民主”。这位学者认为民主制度形成的动力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 B.民众广泛参与的革命 |
|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D.欧洲君主制普遍瓦解 |
有历史研究者收集到了一则史料:苏格拉底朋友海尔莫盖尼斯说:“难道你看不出雅典人的法庭由于受到言辞的影响把无辜的人处死,而另一方面,由于言辞所引起的恻隐之心或由于申辩的人说话说的中听,也常把有罪的人释放吗?”由此得出结论较为科学合理的是()
| A.雅典法庭无公平与正义 | B.辩论有害于民主 |
| 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 D.论证了君主专制合理性 |
“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 B.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 |
| C.强调知行合一 | D.强调人类的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