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这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主要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必须再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2: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
对此,沈钩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
“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沈钧儒等《团结御悔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
材料3: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请回答:
(1)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2(含按语)和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3)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4)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6)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自古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材料二《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与《元代大运河》图
材料三运河沿岸的一组风情图
(1)据所学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分别指出连接海河与黄河、黄河与淮河、淮河与长江、长江与钱塘江的各段运河的名称。
(2)结合所学隋唐史的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
(3)对照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大运河出现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有何作用?依据隋唐及宋元时期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京航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康熙、乾隆南巡是运河航运和运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清末民初大运河逐渐衰落了。当今,我们在怀念大运河昔日辉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它的未来。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让古老的运河永远充满活力,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结合材料三,谈一下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除了已经迅速崛起的日本外,其它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读下面数据图表回答问题: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 |
中国大陆 |
||
70年代GDP增长率 |
80年代GDP增长率 |
70年代GDP增长率 |
80年代GDP增长率 |
8.6% |
8.5% |
5.8% |
8.9% |
——《东亚经济白皮书》
(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或地区在什么地方?分析最快的原因?
(2)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发展的格局有什么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2005年《亚洲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图表,谈谈你对亚洲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
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
(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