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列是一组有关这一体系的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最高数字。但到了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先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英、法、西德、意、荷、比、瑞典、日、加),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特里谢说:假如我们没有纪律,我们便会质疑市场经济及金融市场的运作。他指出,近来的市场动荡不定,部分原因正是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止后,市场上出现的失序。在特里谢看来:此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抗拒纪律的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为什么?
(5)为解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你对各国有何合理化的建议。
在世界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曾产生过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为例,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克服“自由放任”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的。
(2)为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苏中两国各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如何?
(3)综观上述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改革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有关荣氏企业发展史的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华出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二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材料三 荣宗敬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他力求与当时国际上大公司的做法接轨,建成一家厂子就抵押出去,取得抵押贷款后再办第二家;第二家厂子建成后再抵押出去,再取得贷款……如此“滚雪球”,企业就不断地壮大起来。荣德生十分重视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管理人才,常常不惜重金,将他们聘请到申新三厂任职。……1931年12月底,他邀请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来厂演讲科学管理方法。
材料四下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
材料五 1999—2007年连续9年登上“胡润百富榜”的只有3人(家族),荣智健就是其中之一。荣智健的财富秘诀,通俗地讲,就是“与国家资产增值共成长”。在中信泰富,至2008年6月底,其持股比例已接近24%,是仅次于国家的第二大股东。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材料三、四、五集中反映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些理念和精神值得我们今天传承和发展的是什么?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救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自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一日备案(注:不祥之气);二日除孽;三日救荒;四日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日出贷;七日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日缓征;九日通商;十日劝输;十有一日兴土筑;十有二日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四 “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制度所具有的动员能力不仅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动员,而且也来自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发的动员。”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政府2008年应对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是如何进行抗震救灾的。
(4)从上述材料的救灾措施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为了解决两岸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成立了海协会(大陆)和海基会(台湾)。两会在1992年香港商谈中,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举行了会谈,其签署的协议椎动了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发展。
——《21CN焦点周刊》
材料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
——《中国台湾网》
材料三近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中国台湾网》
材料四 2008年3月20日,马英九击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候选人而赢得大选,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同时台湾入联返联两项公投均未通过,台湾人民用选票表达了对“台独”问题的担忧。在多个场合,马英九强调“九二共识”,并表示在任期内尽量完成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于2008年11月3日至7日访台,海协海基两会就交流合作事项举行新一^轮协商,将两岸合作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2lcN焦点周刊》
请回答:
(1)20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政策方面的原因。
(2)你从材料二、三所述的信息中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3)根据材料四,分析目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积极变化。
(4)两岸关系多次遭遇“寒流”,但总能迎来“春暖花开”。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开始向全球蔓延。一些小国首当其冲:越南、冰岛、阿根廷、韩国等损失惨重。越南2007年GDP刚刚超过700亿美元,但2008年上半年,外国直接投资协议金额竟达31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资一旦觉察到风险迅速撤离,便会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
——摘编自新浪网
材料二近日,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在德国重新畅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德国出版商预测,马克思的《资本论》将成为2008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目前该书的销售量相比2005年已提高两倍。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美国国会众议院2008年10月3日以263票对171票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经过修改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为该方案付诸实施完成了关键的一步救市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授权政府购买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帮助它们摆脱困境。……与此同时,法德也推出千亿欧元救市方案,英国向三大银行注资。
——摘编自新浪网
材料四近年来,美欧多次就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向中国施压。中国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了让人民币逐渐升值的策略,政府采取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由于此次中国政府发现问题早,采取措施及时,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调控,新近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投资增速过快等不健康因素得到了初步抑制。
——摘编自《联合早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为什么迅速地蔓延到世界各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融危机爆发后,在西方各国《资本论》的销量大增的原因。
(3)美国有议员认为美国的救市方案是上世纪罗斯福新政的翻版。两者相比在形式上和本质上有何相似之处?给我们什么启示?
(4)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分析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较为稳定的原因。
(5)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各国的应对措施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