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改革红利的释放要依靠创新体制、建立机制;改革是渐进的、累积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踯躇不前绕着矛盾走。这一论断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有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③创新是“扬弃”,是肯定之中有否定
④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这有利于
①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致化新格局
③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④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由此可见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只要消费就能够进一步扩大内需④培育消费热点会决定生产发展状况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中国梦”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后,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新期许、新追求,它是人民的“幸福梦”,但是实现它却任重道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实现“中国梦”应该
①奋发图强,把顽强拼搏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态度相结合
②宁静致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异
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2014年下半年全国部分省市将出台关于英语高考的政策。高考“去英语化”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之一。有汉语言学者称:这是对中国汉语文化的自信;有自然科学学者认为:国际化语言应当学习;中学生认为应该由自己选择。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人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影响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④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要不断向前发展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每一个改革者必须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强化“问题意识”就是要
A.统筹兼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B.承认矛盾,在分析解决矛盾中促进事物的发展 |
C.抓住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
D.把握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