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材料二
圆明园旧址 20世纪初的北京
材料三 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以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如果说是开工厂,有大烟囱有锅炉,大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刚开工的时候,那烟囱呼噜呼噜的往外冒烟,老百姓都很害怕,觉得是在烧人,所以没人去做工。太平天国在江南制造了大量孤儿。这些孤儿没什么其他活计做,就去做工人了,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后面的人就跟上了。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的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规模数 |
1964~1980 |
1980~1989 |
增长率指数 |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①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② |
②/① |
|
大于200万 |
5 |
3.59 |
7 |
24.16 |
673 |
100-200万 |
8 |
10.95 |
8 |
25.41 |
232 |
50-100万 |
18 |
14.89 |
30 |
28.47 |
191 |
20万-50万 |
43 |
23.55 |
70 |
34.22 |
145 |
10万-20万 |
51 |
26.78 |
62 |
44.91 |
168 |
小于10万 |
42 |
38.10 |
46 |
70.39 |
185 |
平均 |
167 |
15.87 |
223 |
31.63 |
199 |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
产生的社会影响。
指出与材料二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据
此谈谈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事实上,无论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或之后,政府没收教会财产都没有使它与罗马天主教的关系破裂。……看来经济条件所起的决定作用比宗教信念和政治形势的作用要小。加尔文教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诸如苏格兰、波兰和匈牙利等农业国也同样赢得了信徒。路德教在经济停滞的北德意志要比在经济繁荣的南德意志发展得更为顺利。而在法国,当许多封建领主和农民皈依新教时,巴黎和许多其他城市仍坚定地信仰天主教。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材料二
在保留他们称之为圣餐或最后的晚餐的天主教弥撒仪式方面,路德和加尔文都反对圣餐变体论,但路德坚持认为上帝不管怎样确实呈现在礼拜仪式适用的面包和酒上,加尔文及其信徒则更趋向于将之看作是一种虔诚行动,具有象征性或纪念性的特点。
两人都大量吸收了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从神的赏罚观点看来,人依靠自己的行动永远不能解救,人具有的感化只能来自上帝的自由行动。加尔文是一个严厉的人性批评家,他觉得获得感化的人相对来说寥寥无几。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虔诚的信徒,是一小部分不靠自己的功德而早就被选定会得到拯救的人。
加尔文教徒不承认教会从属于国家,不承认任何政府有权制定有关宗教的法律。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材料三
欧洲的上层阶级有一种共同的、国际性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主体是法国文化。但是,英国也颇为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多少认为英国属于欧洲的边陲地区,现在英国向中心靠拢了。可以说,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欧洲“发现”了英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推动宗教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马丁·路德新教和加尔文教的主张有哪些异同?
(3)结合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文化成为欧洲文化的主体主要得益于哪一重大事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发现”了英国哪些先进的文化?
(4)根据所学知识,14~18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反封建的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王权瓦解之后,孟子显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了。……这种社会分工的社会观念被他转手用来阐述等级的分工,于是职业差异的合理性便挪移用在了社会差异的合理性。
人怎样才能更好地“群”?荀子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说要使“群”有秩序,不混乱,恰恰在于如何“分”, “分”一面作“区分”解,一面作“定分”解,有了等级的区分,各守自己的本分,社会就可以有秩序。荀子认为“知”虽然可以节制“欲”,但很难完全控制情欲的发动,所以他特别重视“权衡”,……而“权衡”除了内在的理性之外,就只有制度性的礼与法了。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被罢黜的田蚡又一次当政,便与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一道:“黜黄、老、形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
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令在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中,一律采用程朱一派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标准注本。永乐年间,明统治者接受儒家学者的建议,下令由官方出面,编修有关程朱理学的著作,由此开启官修理学书籍的先声。
——艺术中国网《儒学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孟子和荀子在维持社会秩序上主张上有什么异同?有人说荀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向意识形态转化定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请从荀子思想切近实际与开放的思路两方面予以解释。
(2)材料二、三共同的主题是什么?从儒学自身发展及时代背景分析这一主题的实现条件。这一主题的实现对儒学自身发展及思想文化有什么影响?
历史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面四张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
图4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
(2)“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请回答:依据图3 和图4 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政策的变化。
材料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认为“重建丝绸你之路”有何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1)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1891年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李大钊对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政治理想的一致性。
材料三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3)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