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广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 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
|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
|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
|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
有学者说“秦始皇……担不起‘专制主义’发明者的荣誉,顶多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实用新型’。”材料中的“实用新型”是指
| A.皇帝制度 | B.郡县制度 |
| C.封国制度 | D.三公九卿制度 |
它“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胁,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材料所说的“它”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 C.郡县制 | D.郡国制 |
《尚书▪伊训》记载:“立爱惟亲,立敬为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这一记载体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 A.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 C.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 D.具有“公天下”色彩 |
下表(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
| 年份 |
1873年 |
1893年 |
1903年 |
1910年 |
|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 |
286.6万元 |
2842.3万元 |
8949.6万元 |
23195.7万元 |
| 占出口货物总值的比例 |
约2.6% |
15.6% |
26.8% |
39.1% |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多重压制
C.中国已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 | D.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