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了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上述记载,最能印证历史上的哪一现象或变迁
| A.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 B.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 |
| C.政府对管理竹子种植的重视 | D.东周到明代初年的经济变化 |
右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到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下列历史事件能直接说明上述事情确有发生的是()
| 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 | B.黑奴贸易 |
| C.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如图),有段时间曾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个时期最可能是
| A.20世纪20年代初 | B.20世纪40年代初 |
| C.20世纪5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某个电影中有以下情节:“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正对着厦门搭了一个大讲台……讲台前面旌旗如展,其中有些三色国旗,但全部镶着红边——人民政权的标志。人山人海的广场上唱起歌来,乐队高奏《马赛曲》,号声响亮……”这部电影中的情节反映的可能是哪一时期的历史大事()
|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 | B.19世纪七十年代 |
| C.19世纪五十年代 | D.19世纪六十年代 |
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 A.海外贸易 | B.和平环境 | C.地理位置 | D.宪政制度 |
公元前430年,30岁的里克尔梅,作为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可能出现于()
| A.古代雅典 | B.古代罗马 | C.古代埃及 | D.古代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