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②幸自:本自,本来是。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暝:日暮,天晚。②空:这里有人迹罕至的意思。新雨后:刚下了场雨。晚来秋:晚上天气凉爽,有秋意。③喧:喧哗,喧笑。浣女:洗衣服的女子。下渔舟:“渔舟下”的倒装句。④随意:任凭。歇: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表达了诗人归隐之意。
①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愿望?请作简要的分析。
②诗人笔下的辋川景色有何特色?而“渔舟”的出现会使人联想到什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①终南山:即秦岭,又名中南山或南山,主峰在陕西省长安县南五十里。唐朝士人为了当官多隐居于此,待价而估。②阴岭:指山的北面。秀:秀丽。积雪:即题中的“余雪”。浮云端:在浮云的顶上,指山的极高处。③林表:树林的上面。明:用作动词,出现的意思。霁色:雨、雪后出现的晴光。
①清代的王渔洋称赞这首诗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首诗究竟“佳”在哪里呢?
②“明”字在这首诗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张丞相:张九龄。②涵:包容。虚、太清:均指天空。③云梦泽:今洞庭湖以北一带地区。④端居:闲处,隐居。⑤垂钓者:喻执政者。羡鱼情,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慕鱼,不若归家结网。”这里以“鱼”喻“政”。
①诗人描绘洞庭湖水有何特色?其作用又是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②这首诗的语言很有特色,历代评家认为“不露(干谒)痕迹”,请就此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怀远:怀念远方亲人。②情人:有怀远之情的人。遥夜:长夜。③怜:爱惜。披衣:意为走出户外。露滋:表示夜已深。④尾联语出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①这首诗的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分析。
②这首诗的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做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幽 居 初 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了一个“幽”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幽”的。(4分)
(2)请简要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