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已然殒世,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     
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两弹一星”等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钱学森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他同时又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或者说,中医是“前科学”,即尚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他甚至在1981年《自然杂志》第4 卷第7 期题为《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提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不是神秘的,而是同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而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1958年3月1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钱学森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 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钱老走完了他的近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我们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真正体味他对中国的重要价值。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B.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C.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
D.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他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也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E、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结合全文,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并说说对你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鸟是树的花朵
吴忌
我们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 看吧,这就冬天了!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只有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屋檐吊着冰凌,还能令我们开心。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是八哥或乌鸦,冬天的麻雀也喜欢一群一群地落在光秃秃的树上。黑色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丛树林。一群白鸽落到树枝上,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白得丰腴而优雅。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有时候只有一只,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得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这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有小鸟。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唱歌;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一只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翠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我想杜甫当年在美丽的锦城思念家乡,一声婉转的鸟鸣,就让他想起了江南。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 不管树上有没有花朵,黄鹂总会落到二月妁江南。喜鹊踏梅如何? 乡村的快乐都在一树灿烂的梅花上,喜鹊就是开在乡村的花朵。
我喜欢夏天的白鹭,它们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白鹭们从碧绿的水田里归来,落到树梢上,远远望去,就是一树最浪漫的花朵。最不能忘怀的是村子里的月夜,白鹭们栖宿在那棵枫树上,夜风把树叶吹得哗哗地响,月光会把枝头的白鹭摇上摇下,翻开它们长长的翅膀。我有时候回忆童年,村头的枫树一定会出现,树上的白鸶也一定会出现。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选自《散文》2004年第3期,有删改)
本文是写鸟的,为什么开头却用了三个自然段铺陈描写冬天的树?(4分)
“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从全文看,作者写到了哪些鸟?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6分)
“鸟是树的花朵”,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揣摩第七段的三个问句,体会此处的问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2)第八段中“我想做的事”指文章中的哪两句话?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想法?(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信息革命”时代
杰西卡·马修斯
数十年以后,我们所谓的全球化现象将被视为世界正在经历的巨变结果而非原因。历史学家将把大致从1990年开始的这个时代称为“信息革命时代”。他们所说的“信息”不仅仅指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而且指生物技术的与之密切相关并且同样革命性的进步。他们将认为,与其技术先辈工业革命一样,信息革命同样导致统治方式、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变化,而且速度更快得多。
工业革命改革了规模和力量的参数,并将国际关系、经济和战争置于以物质规模和获取自然资源为重点的轨道。当然,就物质资源而言,信息革命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但它的实质在于,它能够改变各种关系,并能消除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内部的界限。
这种界限之一是看来不可改变的此处与彼处之间的界限。比如一次应征税的交易之类的事件发生的地点已不再显而易见。在市场、战争和个人身份方面,与之相关但更重要的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模糊。随着诸如资金、商品、污染、流行文化等等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增强,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这种趋势有一天可能延伸至“我们”的思想与“他们”的思想之间的微妙界限。尽管难以想像,但由于人类对生殖的干预,一方面诸如转基因和克隆,另一方面诸如能自我复制和成长的机器人,甚至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界限有一天也会消失。
由于技术进步而改变了的各种关系同样正在改变着国际政治和经济。能直接获得大量信息的人数急剧增多,这意味着大多数政府,尤其是大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和情报机构等机构的作用将大大减弱。无论相对地说还是绝对地说,非政府的行动者都获得了权力。由于信息传播的建设的加快,权力从政府向市场的转移得到了增强。市场能在瞬息之间作出反应,政府天生不能。政府必须以单一声音说话,这需要层层决策,而层层决策必定是缓慢的。
通向这个新时代的道路将不是平坦的。这种变革的艰巨性意味着,他们将受种族的、宗教的、民族主义的或者基于利益的强烈反对的干扰。并且与在工业革命中一样,受周期性金融灾难的干扰。技术变革的空前速度将使所有社会遭受巨大压力,并将根据各种文化对迅速变革的不同承受程度,使他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这种大趋势范围内,可能出现无数迥然不同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预先决定的。这可引起一场革命,它的影响将取决于明智或愚蠢的政策和社会选择。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本身的法则和结构的范围内,在为了控制他们而将出现的法律中,存在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将形成个人隐私的界限,确定这些极其强大的工具基本上是为公共目的服务,不是为商业目的服务,平衡都市空间和网络空间,并衡量每个社会内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以及价值观念。
“而且指生物技术的与之密切相关并且同样革命性的进步”中,“之”字指代的是( )

A.信息革命时代 B.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 D.工业革命

“信息革命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这句话中,“恰恰相反”指的是( )

A.工业革命导致统治方式、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变化,信息革命导致这些变化发展更快。
B.工业革命改变了规模和力量的参数,信息革命改变了各种关系。
C.工业革命以追求物质规模和获取自然资源为重点,信息革命以消除各种界限为重点。
D.工业革命追求物质规模的扩大和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信息革命不追求物质规模的扩大和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此处与彼处之间的界限”的一项是( )

A.应征税的交易之类的事件发生的地点不再显而易见。
B.在市场、战争和个人身份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变得模糊。
C.随着资金等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增强,对内对外政策差异逐渐消失。
D.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界限将会消失。

根据4—6段内容,下列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革命削弱了政府的作用,使权力从政府向市场转移,有利于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会受到种族的、宗教的、民族主义的、利益的各种干扰以及周期性金融灾难的干扰。
C.信息革命使所有社会都面临巨大压力,使他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选择的正确与否是受各种文化制约的。
D.所谓正确的选择,应指通过法律确定信息和通信技术这些极其强大的工具基本上是为商业目的服务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录入、删除,这些词对于经常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太过平常,数字产品对记录内容的取舍让我们感到方便,那么,人类的记忆是否可以像电脑一样,有用的存下无用的删除呢?近日,以色列科学家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人脑的记忆有望像电脑一样录入、删除。
所谓记忆,简单理解就是能够记录和回忆。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对记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德国波思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脑能对涌入大脑内的信息进行分类,即分成需要保留的和永远忘记的两类。当接收外界信息刺激时,大脑嗅觉区的神经元就活动起来,然后大脑希波区的神经元开始活动。当这两个区的神经细胞同步活动时,外来的信息就会被记住,如果没有同步活动,外来的信息就被忘记。当这个信息被大脑记忆后,下一次外界又出现这个信息时,这个信息就会启动大脑,同步调出旧信息,也就是实现了对这个信息的记忆。
魏兹曼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系杜戴教授发现,每一个记忆的获取都要经历一个时间段,杜戴教授称其为“巩固”,这是一个快速的“成熟”过程,一旦“巩固” 过程完成,这个记忆就被大脑保存,此时,外界的刺激和针对神经系统的药物对这个记忆将不起任何作用,将成为大脑中的永久记忆,可以被唤醒。同时杜戴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记忆唤醒过程中有一种记忆擦除器,杜戴称其为“时间之窗”所有的记忆中只有在“时间之窗”内才能被删除。所谓“时间之窗”是在记忆获得及再次被唤醒记忆的过程中,“时间之窗”开启的时间极短。
杜戴教授据此认为,记忆的删除是可能的,在记忆获得过程中只要在“时间之窗” 开启的时间之内,通过神经类药物及外界刺激,将不希望记忆的信息“驱赶”至“时间之窗”内就可以中止记忆。而对已有的负面记忆(如恐惧、哀伤、惊吓、失败等)在唤醒的过程中利用同样的方法就能将其擦除。这样擦除记忆就成为我们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受负面记忆的困扰。根据这种原理,我们希望记忆的信息也可以像录入一样方便,那便是最大限度制“时间之窗”开启时间。
(摘自〈健康文摘〉2004年第8期略有改动)
下列对“时间之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之窗是对记忆过程的一种形象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时间段。
B.科学家称,时间之窗是在大脑记忆唤醒过程中的一种记忆擦除器。
C.时间之窗是在记忆获得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段。
D.时间之窗是在记忆再次被唤醒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段。

我们如果要把“负面记忆”删除,下列哪一项说法行不通

A.神经类药物及外界刺激能够把负面记忆“驱赶”到时间之窗内,但前提是要在负面记忆唤醒过程中,时间之窗开启的时间内。
B.在记忆获得过程中,只要在“时间之窗”开启的时间之内,通过神经类药物及外界刺激,将负面记忆的信息“驱赶”至“时间之窗”内就可以删除负面记忆。
C.当负面记忆再次被唤醒的时候,我们通过神经类药物和外界刺激等手段,把负面记忆驱赶到时间之窗之内,即可删除。
D.当负面记忆再次被唤醒的时候,只要我们采取一些相应方法,如服用神经类药物等,把负面记忆驱赶到时间之窗内即可删除。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

A.在脑子里对过去事物的印象能够保持是记忆,而本文的记忆是指对信息的记录和回忆。
B.记忆事物要经历一个时间段,这是每一个记忆获取的必然过程。
C.外界的刺激和神经类药物对永久性记忆不起任何作用。
D.最大限度限制“时间之窗”的开启时间,有助于记忆的牢固持久。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对记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记忆是能够删除的。
B.希望记忆的信息之所以能够被我们记住,负面的信息之所以能被我们删除,因为如今我们的记忆可以像电脑一样录入、删除了。
C.如果我们想要记住英语单词,必须在记忆获得过程中,让大脑嗅觉区和大脑希波区的神经元同步活动。
D.人类的记忆水平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从理论上讲,人类对记忆的取舍是完全可能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碉楼内外
林雨
①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总想搜索出一些熟悉的印记,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正像没有了儿时旧屋的故乡就不像故乡一样。
②开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读书的时候就有过一番想象。当时,有一个外系的男生向我递纸条,而他就是开平人,从他清清秀秀的外貌上,我莫名其妙地联想到开平就是一个地灵水秀的地方。由于知道那里是一个侨乡,故而也把这名男生划入“坐吃山空,游手好闲”之辈。
③后来在作家张碧云的小说《水边街》上建立起来的开平形象,就有了一些情绪上的改变,像是一层水雾笼罩着,有点忧郁有点朦胧。
④到开平碉楼村参观之前,便听说碉楼是居民,并不是电影里面打仗时出现的那种碉堡。恰好最近看了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于是想象中的碉楼便找到了它落到实处的载体。
⑤《围》剧里把众多寡妇幽禁其中的“清洁堂”就是一个像碉堡一样高耸,而外观让人有“水泄不通”之感的楼房。正因为围墙和观念的双重禁锢,外面的男人进不去,里面的女人出不来,寡妇们就在里面日复一日做着一把把一捆捆的油纸伞,却永远也没有用得着它们的时候。于是,碉楼在我的心目中又多了一份无奈和悲凉。
⑥直到看到笑容灿烂的碧云向我们迎来,才仿佛看到了开平生动活泼的一面。一路看来,开平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小城市,她没有广州的喧嚣和浮华,这里让人活得恬淡。特别是看到停泊在水面上横七竖入的渔船,一份闲适和懒散的情绪便飘浮了上来。
⑦而碧云笔下鲜活迷人的水边街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有一刹那的惊愕,就像回到了久违的老家,一样的河,一样的桥,一样屏立两岸的骑楼,一样的街道,只是骑楼的建筑风格有点不一样。相对于揭阳古典的骑楼来说,开平的骑楼显得更高大洋气,欧陆风情充斥其间。外墙的黄泥已有不同程度的剥蚀,而楼房也因为久无人烟而发出一种迫人的沉寂,我的心竟有点隐隐的痛。
⑧到了碉楼村,矗立在田野和绿竹丛中的碉楼伟岸而苍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铁窗下斑驳的锈迹,五六层高的围楼上,每一层都散布着排列整齐的窗口,而与古时的木扇和与现代的玻璃屏不同的是,窗扇全部是一式的铁皮,风吹日晒使铁皮完全氧化成褚红的锈色,墙体也濡染了像钟乳石一样或长或短的锈斑。
⑨铁窗是为了禁铟什么?里面有和“清洁堂”相似的故事吗?听了解说才知道,原来这是为了防外而不是为了禁内,这些碉楼的主人都是漂洋过海创业的商人,成功后纷纷回老家置曰建屋。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平,治安相当混乱,为了保护家产和家人,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墙体是用糯米混合石灰等作为粘连剂的(想不到他们居然用了古代建造长城的方法),窗扇自然用了被认为最坚固的铁皮,而建筑风格则糅合了主人在外国所看到的各种欧式风格,西式的圆穹和王冠式的顶部,有的还有一根像避雷针一样高插入云的水泥柱。我好奇地问,是不是用来升旗的啊,旁边的老哥笑说,只是装饰用的,你想像力也太丰富了吧。
⑩与外观的警备意识相反,屋里的一切却是一派安居祥瑞的景象。围墙之内,主楼之外一字列开着灶间、食厅等平房,虽久无烟火,但也可想像出人丁兴旺时的迹象。进入主楼,每层都有小客厅和三四个房间,房间里雕床妆镜衣橱一应俱全,纯粹的中式古典摆设。而厅里墙上的玻璃镜框内陈列着屋主那些年代久远的家庭合照,虽然岁月在各式物体上蒙上了古铜色的色彩,却不显凄清之意,反是让人想起了四代同堂的热闹和儿孝孙贤的安乐场面。甚至在恍惚间,我曰到了奶奶的身旁。物体本无生命,而人对天伦之乐和幸福生活的怀念是相通的,这些记忆里熟悉的一床一桌,一瓢一镜,也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而散发出无比的温暖。
到开平之前,想像中的开平是何模样?(4分)
《围屋里的女人》中的围屋与开平碉楼各有何不同?(6分)
第九段括号里说“想不到他们居然用了古代建造长城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文中有不少具体例子,请概括两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4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超级女声"折射了什么(陈家兴)
"超级女声"作为一档地方电视娱乐节目,迅速窜红,报名者踊跃,收看者甚众。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它的即将落幕,人们对此的争议也变得十分激烈。
褒者极尽赞扬,认为这个节目以无门槛的低姿态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以自由挥洒的形式让登台放歌者和观众尽情娱乐,以观众为真正评委的遴选方式让观众最终决定谁能胜出,把一种通俗文化"娱乐"到了某种极致。
贬者讥为恶俗,认为这个节目缺乏社会责任感,没能引导观众欣赏高雅文化,去提高文化品位和修养,反而一味地为收视率而媚俗,更容易误导青少年。
"超级女声"的是是非非自有众人评说,这里不必过多置喙。其实,"超级女声"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高雅文艺难以走近大众的尴尬现实。
"超级女声"被称为"一场没有门槛的大众歌会",只要你想唱,你就有机会在电视屏幕上去唱,没有任何限制。不能不说,我们的许多高雅文艺门槛还太高。这个高门槛,当然有高雅文艺本身特点决定的因素,但曲高不一定和寡,关键是一些体制、机制的原因,让人们难以迈进这个门槛。
今天,许多高雅文艺,要么颇受冷落,要么因为票价高而令普通群众望而却步。许多人还记得,"三大男高音"在紫禁城放歌,最高门票价格竟达2000美元,令人咋舌。诸如其他一些高雅音乐会、芭蕾舞表演等等,票价同样是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的。如果人们连欣赏高雅文艺都因票价高而被拒之门外,又遑论亲身参与到高雅文艺中来?
"超级女声"让人们趋之若(wu)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注重互动性,强烈的鼓动了观众情绪。然而,高雅文艺在市场上的存在形式,大多是我唱你听,我演你看,让大众觉得离自己太远。高雅文艺要想真正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于要让观众能够自由而充分地欣赏,还在于要让公众参与、融入到高雅文艺中来。高雅文艺只有与公众更好地互动,进行"全接触",公众才能更好地体味高雅文艺,获得艺术的熏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多样化趋势。人们需要文化娱乐,以轻松休闲、释放心灵、缓解紧张情绪等等。但更需要健康的、有品位的文化娱乐,并不排斥而是希望获得高雅文艺的陶冶。问题是,如果高雅文艺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通俗的甚至是恶俗的东西就会充塞市场,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吸引过去。 弘扬先进文化、传播高雅文艺,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这里关键是要坚持"三贴近",采取多种形式,创新传播途径和方式,不仅要让群众喜闻乐见,更要让群众参与其中,在娱乐中提升自己的高雅文艺品位,在高雅文艺的享受中更好地娱乐。这样,先进文化、高雅文艺才能牢牢占领文化娱乐市场,占驻人民群众的心灵,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这,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
给加点的字注音:置喙()充塞()
写出对应的汉字:趋之若(wu) ( )
文章中用“曲高和寡”来说明高雅艺术的现状,我们常用四字成语
来形容高雅艺术,而用另一对应四字成语来形容通俗艺术。
试分析"娱乐"这一用法的独到之处:
请问高雅艺术应该从“超级女声”得到什么借鉴: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向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提出什么值得深思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