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城乡人口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关于甲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 B.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 D.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 |
图表数据乙所代表的省(市、区)最可能是
A.江苏省 | B.山西省 | C.河南省 | D.北京市 |
近30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播种面积的减少 |
B.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 |
C.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
D.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
浙江省某校的“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大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小图示意苏门答腊岛。读图完成下列小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与⑥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B.①与⑤雨季不同──大气环流不同 |
C.③与⑦气候类型相同──纬度相同 |
D.④与⑧自然带不同──洋流不同 |
苏门答腊岛地理分布与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分布在东部沿海是由于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
B.沼泽分布在西部沿海是由于西部迎风坡降水丰富 |
C.人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是由于地势低平,多火山灰土,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
D.苏门答腊岛曾多次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其原因之一是多火山灰,土质坚实 |
下面三幅图中,图A为南疆公路旁的草方格沙障,图B为行走在沙丘上的驼队,图C为兰州郊区种植白兰瓜的砂田(含砂砾层)。据图回答下列小题。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三地降水均小于200毫米 |
B.图A地区中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 |
C.图B中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
D.图B中盛行风向为北风 |
下列高原图示景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A中的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从而保护公路不被风沙侵袭 |
B.图B中的驼队沿等高线行走,虽线路较长,但省力且视线开阔,安全性好 |
C.图C中的砂砾层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水的渗透能力和增大昼夜温差 |
D.三地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左侧方框为右图中小方框内等高线的放大图),回答下列小题。对图中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位于山脉北坡 | B.乙地有河流流经 |
C.丙地坡度最大 | D.丁地位于高原 |
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气候冬夏风向明显更替 |
B.侵蚀作用对地形形成影响最大 |
C.该区域内盐碱、台风灾害多发 |
D.该区域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读河套平原周边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河套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断裂抬升、风力侵蚀 | B.断裂下陷、风力堆积 |
C.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 D.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
造成河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有()
①地下水位高②蒸发大③降水少④地势平坦⑤降水强度大⑥植被丰富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④⑥ | D.①③⑤⑥ |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右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题。
该地可能处于()
A.东北地区 | B.华南地区 | C.西南地区 | D.西北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