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粮食收获时最好的天气是晴天,以便及时晾晒。冬小麦播种前,如果有降水过程,利于土壤增墒,适宜播种和出苗生长。
材料二:

(1)图中C地区以北已经收获完成、以南地区适宜收获,但该地却为“较适宜收获”,推测发生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结合材料及两图信息,说明你的分析。
(2)图中P地区,纬度较低,但秋季粮食收获却晚于国内其它地区,请解释原因。
(3)图中B农业基地大多已由过去发展桑基鱼塘改造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原来的桑树被花卉、蔬菜取代。请简要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科目 地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中国古代“丝稠之路”示意图
(1)A是(湖),近年来该地水域面积不断缩小,主要原因有

(2)“丝绸之路”国内由长安经土鲁番至疏勒(今疏勒县,位于喀什西北部)一线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包括,古代“丝绸之路”取道于此主要原因是

(3)新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未来西部发展的重要方向

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分布图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
材料二中国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2007年)

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
材料三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是,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未来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影响上述分布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2)结合中国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分析,中国人口构成总体呈现
的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3)根据材料三,我国人口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此种趋势对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未来人口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

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当北京时间为7点时,回答下列问题。(共15分)

(1)这一天为北半球的(节气);ACB线是(晨、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B、C、E三点中,线速度大小关系是,角速度大小关系是
(3)此日,E点的地方时为,D点的日落时间为
(4)写出D点的地理坐标。此刻地方时为15:20的经线为
(5)此时,地球上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地区范围跨经度。
(6)此日,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是
(7)此日,正午物影朝正南的地区是

读公转轨道图和某日太阳光照图,完成问题。(共15分)

(1)图甲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点是,时间是每年的
(2)图甲中,地球公转到B点时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并向移动。
(3)图甲中,从D点到A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此期间新余的昼长变化为
(4)图乙中, B点该日的昼长为小时,日出、日落的方位分别是(5)图乙中, D点位于时区,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A 点位于B点的方向。
(6)图乙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XOF B.∠TOF C.∠FON D.∠TON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极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4)(多项选择)为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为0°,这时,在地球上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2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缩小的是。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