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庄稼活,不要问,除了工夫就是粪”,“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春插时,夏插刻,
春争日,夏争时”,“清明后,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从中读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材料体现了古代农业刀耕火种 | B.材料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
C.材料体现了土地兼并严重 | D.材料体现了手工业技术先进 |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
D.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
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有学者认为,世界政治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世界不仅存在着“一超”和“多强”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而且还存在越来越强大的“非极力量”( 众多不能成为“极”的中小国家和没有“极”参加的非国家行为体)。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非极化”发展势头强劲。这表明()
A.“一超多强”被“非极化”取代 |
B.大国霸权的影响正在逐步遭到削弱 |
C.“非极化”趋势妨碍全球化进程 |
D.“非极力量”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