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 )
| A.土地改革运动 |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 C.“大跃进”运动 |
| D.“文化大革命”运动 |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中国过去没有的重工业部门有()
①采煤业②飞机制造③汽车制造④重型机器制造⑤航天器制造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过渡时期”是指()
| 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 |
| 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成立 |
|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 D.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 A.社会性质 | B.中外关系 | C.政治局势 | D.群众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