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多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 |
| B.废藩置县,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
| C.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掌握政权,大力推行改革 |
|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产生的最重要后果是
| A.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
| B.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 |
| C.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
| D.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莫洛科夫斯基是苏维埃俄国时期的一位普通农民,1918年秋粮食喜获丰收。当时他
对粮食的处理最有可能的是
| A.剩余粮食无条件地交给国家 | B.余粮可用作饲料 |
| C.余粮卖给集体农庄 | D.按国家要求交纳固定的粮食税 |
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农田水利的兴修 |
| C.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
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三者最重要的基
本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B.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
|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