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40年代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息息相关,对下表变迁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时间 |
1931年11月 |
1935年11月 |
1936年6月 |
1937年1月 |
1947年春 |
1949年3月 |
| 驻地 |
江西瑞金 |
陕北瓦窑堡 |
陕西保安 |
陕西延安 |
河北西柏坡 |
北平 |
A.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
B.见证了国共两党对峙——合作——对峙的历程
C.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了两次重大转移
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当地(中国)商人往往将装满货物的商船‘挂羊头卖狗肉’式地‘过继’给任何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他们的。”当时中国商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妥协性 | B.中国商品缺乏信用 |
| C.外国商品可免交内地税 | D.欧洲人享有一些特权 |
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 B.工业文明的影响 |
| C.攀比世风的结果 | D.交通运输的发展 |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B.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
|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 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