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A、a所在的染色体是已发生基因突变的X染色体
B.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kl段
C.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hj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的曲段形成的原因都与质膜的流动性有关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保证了复制的准确性。但某些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从而减少了基因突变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些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 |
B.翻译这些突变酶的场所是核糖体 |
C.这些突变酶作用的底物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
D.这些突变酶的产生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
下图示果蝇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系谱图,已知Ⅱ3无突变基因,突变型雄蝇的
子代只有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突变性状由Y染色体上基因控制 |
B.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 |
C.Ⅲ11的突变基因来自于I2 |
D.Ⅱ3和Ⅱ4的子代中出现突变型果蝇的概率是1/2 |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中可检测到32P,外壳中可检测到35S |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 |
C.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15N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
D.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15N |
某观赏鱼的尾鳍类型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雌性个体均为单尾鳍,雄性个体有单尾鳍、双尾鳍。用不同类型的观赏鱼做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②中亲本基因型为Dd、dd
B.实验①中子代雌性个体基因型为DD、Dd
C.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双尾鳍个体比例为1/8
D.实验②中子代单尾鳍雌性个体与双尾鳍雄性个体杂交,后代中双尾鳍雄性的比例为1/2
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实验都设计了用F1自交来验证其假说 |
B.果蝇杂交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
C.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
D.豌豆杂交实验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果蝇杂交实验采用了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