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问题。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
B.大气的热力运动 |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
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
图是亚欧大陆60°N纬线上某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题。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丙地 |
B.丙地白昼时间比乙地短 |
C.乙地受暖流及西风影响 |
D.乙地濒临海洋,丙地深居内陆 |
在正常情况下,此时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
B.南极洲的温度低于甲地 |
C.北印度洋洋流向东流动 |
D.亚欧大陆上受高压控制 |
以下关于甲、乙、丙的正确说法是
A.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 B.甲地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C.甲乙之间的地带每年都有凌汛现象 | D.丙地是人口密集区 |
读图回答题若P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则该地位于
A.欧洲西部沿海 | B.美国西部沿海 |
C.非洲西南沿海 | D.南美西南沿海 |
此时P地同纬度大陆东岸的自然带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C.温带荒漠带 |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下图 1为“世界某区域图”,图2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题
图1
图2图2所示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相符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经常会受到寒潮侵袭 | B.乙地的水资源、水能资源丰富 |
C.丙地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D.丁地地势低平,多涝洼盐碱地 |
读图,EF沿线为大洲分界线回答题 N地的地表特征表现为
A.地面起伏大,多山地丘陵 |
B.地势低平,多沼泽地 |
C.森林广布,树种丰富多样 |
D.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 |
图示国家是世界四大粮食生产国之一,但有时仍需进口粮食的原因是
A.耕地面积少 | B.人多地少 |
C.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 D.水源短缺 |
读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分布图(图中数字单位:日),回答题。导致日本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分布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差异 | B.纬度不同 |
C.土壤成分 | D.降水多少 |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位于太平洋板块之上,地壳极不稳定 |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地下岩浆活动频繁 |
C.日本群岛属于火山岛,火山频繁爆发,诱发频繁地震 |
D.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比较活跃 |
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 |
B.主要工业区分布在日本海沿岸 |
C.近年来日本将一些工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D.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