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近代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条约、事件及影响
时间 |
事件或条约 |
影响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1895年 |
《马关条约》 |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
1900年 |
《辛丑条约》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919年 |
巴黎和会 |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
1928年6月 |
“改订新约”运动 |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
1943年1月 |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
1949年9月 |
《共同纲领》 |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百年间签订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⑵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际态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运动的同时。但丁抛弃了衰落贵族身份而参加了富豪政治圈;乔叟为伦敦一位关税监督所雇用;从米开朗琪罗至伦勃朗,他们的赞助人或为教皇或为大绅商。与之相较,上述5位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表是17、18世纪中西方主要思想对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2)材料二中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归纳其产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从阶级属性指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1949年伴随新中国成立,中国逐步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展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负了大国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 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1)材料一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材料二:《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典型事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
(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
(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外交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
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建立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 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1)据材料一,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2)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白话报刊的发展又有哪些新变化?
(3)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下提出的?简要指出旧(新)三民主义分别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在西方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催生了一股新思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朴素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机械而其中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
出。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有何标志性的意义?它的对欧洲的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伏尔泰赞赏中国儒家文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的主要政治理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方的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发展主要表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