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日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
⑵ 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47飞机,由60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材料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人教版旧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在加人世贸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
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材料三:商鞅说:“上一(统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材料四:《申鉴》(东汉荀悦)云“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而元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出哪些征税原则思想?
(2)如何评价这些思想主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经济全球化形成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3)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分别有哪些表现?
(4)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评述。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的尊重。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材料三:l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特固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乃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使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l3
材料四: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十大夫沉浸于章白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材料三反映的清政府外交政策是什么?结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分析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材料四反映的李鸿章对外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主张的实践结果?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