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
|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
|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
|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
|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
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
|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
|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
|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
|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