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经这样写道:“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世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
|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
|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当代 |
|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有史实作为立论基础 |
有学者认为,“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该学者所研究的“制度”在实行之初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 B.导致重文轻武风尚的形成 |
| C.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 D.加剧了官僚的腐化和堕落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
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 “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清朝 |
《全球通史》这样描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材料所描述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 A.夏 | B.商 | C.周 | D.秦 |
孔子说过:“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到了他生活的春秋后期,甚至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情况。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①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改称“王”
②地方势力在自己的封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
③随着社会发展,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④周朝都城频繁迁徙使诸侯大夫人心不定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