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探究
材料一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
福泽渝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其著作对当时日本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断然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国内无论朝野,一切都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仅要脱去日本的陈规旧习,而且还要在整个亚细亚洲中开创出一个新的格局。其关键所在,唯“脱亚”二字。……现在的支那、朝鲜对于我日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作为当今之策,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就特别客气,只要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即可,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
材料二:兵为凶事,战为不祥,古今皆以为如此,没有人不希望国家无事太平。然而,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地点,打仗未必是凶事,打仗未必是不祥之事……成为文明的中心和亚洲的魁首来抵抗西洋诸国,除了日本国民还能有谁?我们应有将保护亚细亚东方作为我之责任的觉悟……到了事情紧迫之时,可以毫不客气侵夺其地面,以我手重新建设。
材料三:在今次的朝鲜事件中,我日本国的名誉、权力、利益蒙受了大羞辱、大损害。其主谋是支那人,其教唆者是支那人,其实际行动者,又是支那人……支那人的罪行不遑枚举。我国一旦向支那、朝鲜两国兴师问罪,其必低头谢罪……(关于甲午海战)我军取得伟大胜利……问其根源,实在是文明开化之进步一方,与妨碍其进步一方的战争,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支那)应当向文明的引导者日本国三跪九叩,感谢其恩。
——摘自(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全集》
(1)根据材料一,福泽谕吉所说的“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是指什么?其主张“脱亚”内涵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福泽谕吉是如何定位日本在东西方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3)你如何评价福泽渝吉的主张?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义和团)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抛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意思是“把各国一概认为是小人坏人”),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1)材料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针对这一事件,袁京卿的设想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袁京卿认为自己设想可行的理由有哪些?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袁京卿设想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显示,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由于从北美进口廉价小麦,以及从美洲和澳洲航运冻肉的技术得到发展,1877—1889年间普通工人的食物中肉类的比重有所上升。……(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厅房和卧室)。……卧室仅有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家庭)普遍的父母与子女有了分开的卧室。……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19世纪上半叶,工人家庭用木头做燃料,很少使用(烧煤)壁炉,……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他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陈宇《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日常生活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日常生活变化的原因?
季羡林说过:“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请以古代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依据材料一,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两则材料,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