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抗战宣传画

请问:
(1)你从该宣传画中读出哪些历史信息?依据分别是什么?
(2)如要核实你对该画认识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法?(至少写出4个,共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于万历九年(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与原来的赋役制度相比,一条鞭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赋役合并征收。即“总括一州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明初的赋役制度,在田赋方面有夏税,有秋粮;在役法方面,有里甲,有均徭,有杂役,而且役目繁多;还有土贡方物等的征派。一条鞭法除繁趋简,使民人易于知晓,“里胥无由飞洒,奸豪无从规避”。
其次,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原来赋与役各有其特定的征派对象,赋由田地出,役向户、丁派。一条鞭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征派办法,将部分徭役负担转嫁到田亩中去。即赋税仍按田亩征收,而徭役则由原来的按户、丁征派,改变为按丁、田征派,所谓“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编派”。……即令在人口大量逃亡的情况下,明政府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丁银的收入。同时,这种办法对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也可以减少一些负担。
再次,在法定意义上取消力役,实行雇役。……雇役制度的确立,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松弛。
再次,田赋“计亩征银”。赋役征收的货币化,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明代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赋役银征收由地方官直接办理。这既减少了赋役征收的层次,提高了征收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人民在交纳赋役银时少受一层克扣和剥削。
——一魏千志《明清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据材料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一条鞭法推行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分析一条鞭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9分)

(37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荀子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4分)
材料三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四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请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是怎样形成的?据材料四分析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9分)
(4)据材料五,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8分)
(5)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理学的影响。(12分)

材料一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领”指什么?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主要原因有哪
些?
(2)材料二中所说的“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指的是什么?马克思提出了哪一
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材料三中所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
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马克思详细论述这一观点的著作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应持怎样的科学态度?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评论
出典
评孔子
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评儒学
(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坟·春末闲谈》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一 1649年,英国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1653
年他被拥戴为终身“护国主”。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总司令,他主管
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在国务会议同意下宣战、媾和。在召开例行议会之前,
他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乍看起来,议会、国务会议和护国主在
权利上是彼此制约和互相限制的。实际上,唯独护国主才能制约一切和限制一切。
──[苏联]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对我们的论题来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法国的15年统治有两个特点:国内改革和
军事战役。前者巩固了革命成果,后者在邻国激起了一个民族主义反应并最后导致了他的垮
台。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克伦威尔与拿破仑的统治措施有何相同之处?(4分)护国主的
统治与拿破仑第一帝国统治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4分)
(2)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克伦威尔与拿破仑对各自国家历史发展的作用。(4分)
(3)结合上述问题,就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个人独裁,谈谈你的认识。(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