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
B.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 |
C.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
D.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臣 |
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 B.孟子 | C.商鞅 | D.荀子 |
梭伦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逊。”这里他反对的是( )
A.贵族凭籍特权的专横与压榨 | B.“债务奴隶”被废除后的贪婪 |
C.“海岸派”的财产富有与激进 | D.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