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神户新闻》记者组织了一次民意测验,要人们就“满洲事变”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车夫说:“如果通过此次事变占领满洲,不!占领整个支那日本就会成为富翁。我准备全力协助”。一位剧场主和一位饭店的女主人也异口同声地说:“由此可以期待生意不景气状况的好转。”
……就“大日本国防妇人会”来说,1934年有54万人,……全面侵华战争后的1937年12月又猛增加到684万人,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参加该组织的妇女多达925万人。……一位叫远腾年子的女青年战争期间在九州航空补给厂工作,为能亲自给日本特攻飞机供应油料而感到无比荣幸。当日本战败投降,她“禁不住眼泪盈眶,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称:“在我的青春中没有悔恨!”。
材料二 美国方面所谓“没有必要挑起战争”的言论完全是一派掩人耳目之辞。实际上,正是那位不愿将此行冠名为“战争”的总统亲口号召美军奔赴朝鲜战场。然而杜鲁门从一开始就相当谨慎,力图淡化这一冲突的本质。……6月29日,杜鲁门刚刚把美军送上战场,就立即在白宫接见了记者。当有记者问美国是否实际上已经处于交战状态时,他断然否定。于是,又有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者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
——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民众对二战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
——1791年法国宪法
材料二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依选举法所规定的条件,用普选方式选出……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连任。
第三条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统率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第五条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1875年法国宪法
(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1791年宪法和1875年宪法分别规定法国实行什么政体?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部宪法规定的两种政体有哪些异同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等知识精英,以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为舞台,将庞大的西方自由主义体系,针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浓缩为“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进行启蒙宣传,反对一切旧文化,由此掀起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之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对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和反省,同时努力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密接、相互融合的一场文化革新运动,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近代史研究》
材料二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更接近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主观方面: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在没有真正参透“西学”的情况下,便轻易地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客观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使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特别是加拉罕代表苏俄发表的废除原沙俄在中国一切侵略权益的宣言,1920年3月传到北京之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群体”,便迅速地告别了自由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立场,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
——李明海《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
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
——张太雷《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比表。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新特点。
自由主义 |
传统文化 |
|
权利来源 |
天赋人权 |
|
权利主体 |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
君权至上 |
权利制约 |
君主专制 |
|
经济政策 |
重农抑商 |
|
人性 |
个性自由、个人自由 |
(2)为什么说“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早夭了”?根据材料二说明其原因。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54到1658年,英国在政治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克伦威尔能否成功地使军队授予他的权力得到国家的首肯。但他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英国人根深蒂固地厌恶军权统治,而这正是他权力的根基;另一个是下议院的传统。1649年1月,下议院被认定为国内代表人民至高无上权利的最高权力机构。该决定一经宣布,则永远不得更改。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二一位伦敦的议员奥尔德曼·帕克,提出一项建议修改宪法和恢复君主制的提案。陆军少将们在士兵和共和分子的支持下,坚决地逐条逐条地驳斥了该法案,但最后议院以123票对62票通过决议:请护国公接受国王的称号和职责。护国公表示:“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拒绝接受国王的称号。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1)材料一中“根本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是如何得到“军队授予他的权力”?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克伦威尔“没有必要使用国王这个称号,因为其他称号也是一样”的理解。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一条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宫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八条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
(1)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重要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参照了美国宪法,但在权力结构上作了一些调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权力结构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