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允正字修己,以荫补供奉官。太平兴国中,掌左藏库,屡得升殿奏事,太宗颇记忆其旧故。雍熙中,与张平同掌三班,俄为阁门祗候。四年,迁阁门通事舍人。时女弟适许王,以居第质于宋偓,太宗诘之曰:“尔父守边二十余年,止有此第耳,何以质之?”允正具以奏,即遣内侍辇钱赎还,缙绅咸赋诗颂美。
淳化中,命讨戎、泸州叛蛮。迁西上阁门副使。太宗虑京城狱囚淹系,命允正提总之。尝请诏御史台给开封府司录司、左右军巡、四排岸司印纸作囚簿,署禁系月日,条其罪犯,岁满较其殿最。诏从其请。逾年,开封府上言:“京师浩穰,禁系尤众,御史府考较之际,胥吏奔命,有妨推鞫,况无欺隐,不烦推校。”卒罢之。允正又提点左右藏,屡乘传北面,经度边要。五年,为卫州修河部署。会建清远军积石寨,命诣瀚海部分其役。还,拜西上阁门使、并州驻泊钤辖。俄代张永德知州事,徙代州。
咸平初,使西蜀询访民事,还,进秩东上阁门使,历知镇、莫二州。又为并代马步军钤辖。契丹扰边,车驾驻大名,允正与高琼率太原军出土门路来会,召见便殿。所部有广锐骑士数百,皆素练习,命允正引以入,赐缗钱。遣屯邢州,与石保吉逐辽人,辽人遁去。俄以兵会大名,复还并代。
五年,合泾原仪渭、邠宁环庆两路为一界,命王汉忠为都部署,驿召允正为钤辖兼安抚都监,即日上道。大中祥符三年,累表求还。至京师,将祀汾阴,以疾难于扈从,命为河阳部署以便养。会张崇贵卒,赵德明颇逾轶,亟诏徙允正为鄜延部署,内侍密诏存谕。礼成,领河州团练使。允正颇知书,性严毅,疏财,喜自修饬。素病佝偻,以是罕在要近,累典边任,多杀戮。是秋,徙知永兴军,卒,年五十一。(节选自《宋史·李允正传》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颇记忆其旧故:旧交
B.时女弟许王适:出嫁
C.即遣内侍钱赎还辇:人力车
D.太宗虑京城狱囚系 淹:滞留,久留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允正“严毅,疏财”的一组是
①屡得升殿奏事                  ②尝请署禁系月日,条其罪犯
③以居第质于宋偓                ④与石保吉逐辽人,辽人遁去
⑤以疾难于扈从                   ⑥累典边任,多杀戮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允正的父亲为朝廷守边二十多年,是有功的;因此李允正能够以恩荫补为供奉官。
B.朝廷一直采纳李允正的建议,对在押犯人实行盖印纸张簿籍,这样有利于监狱管理。
C.李允正忠于朝廷,恪尽职守。先后多次调任边防;为巩固边关,难免经常涉足杀戮。
D.李允正严厉果敢,不爱财,重修养,可是多执掌边防;因为他患有佝偻病,仪表不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父守边二十余年,止有此第耳,何以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部有广锐骑士数百,皆素练习,命允正引以入,赐缗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武平产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彩,性驯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即悲鸣而下敛手就制必寝皮乃安甚者抱皮跳踯而死
(《警心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③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者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繇④,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⑤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⑥。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白居易《三游洞序》
【注】①无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②知退:白行简的字。③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④“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⑤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廞:通“嵌”。 ⑥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之巅穷:穷尽
B.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适:到,往
C.之,其声如钟扣:敲击
D.欲将来好事者知,故书其事备:详尽

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其地石杂以土
B.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櫆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前文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觉,有“如钟”“如磬”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C.由于白居易的序和他们的诗题为“三游洞”,这个洞便以此为名。后来,欧阳修和黄庭坚曾一起游历三游洞,并且都留下了与三游洞有关的诗文,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等三人称为“后三游”。
D.两段文字都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3)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少而婉慧,有志操,常谓妹季妃曰:“我终不作凡人妻。”季妃亦曰:“妹亦不为庸夫妇。”邻人闻而笑之。垂之称燕王,纳元妃为继室,遂有宠。伪范阳王德亦娉季妃焉。姊妹俱为垂、德之妻,卒如其志。垂既位,拜为皇后。
垂立其子宝为太子也,元妃谓垂曰:“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昌之美。辽西、高阳二王,陛下儿之贤者,宜择一以树之。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此陛下之家事,宜深图之。”垂不纳。宝及麟闻之,深以为恨。其后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元妃泣而退,告季妃曰:“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未终其在王乎!
垂死,宝嗣伪位,遣麟逼元妃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嗣守大统,今竟何如?宜早自裁,以全段氏。”元妃怒曰:“汝兄弟尚逼杀母,安能保守社稷!吾岂惜死,念国灭不久耳。”遂自杀。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伪中书令眭邃大言于朝曰:“子无废母之义,汉之安思阎后亲废顺帝,犹配飨安皇,先后言虚实尚未可知,宜依阎后故事。”宝从之。其后麟果作乱,宝亦被杀,德复僭称尊号,终如元妃之言。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
【注释】①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固君,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逼逃了几个年长的儿子,导致晋国多年内乱。②安思阎后:东汉安帝的皇后,安思是其谥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元妃为继室,遂有宠殊:特别。
B.垂既位,拜为皇后僭:超越本分。
C.妾未见昌之美克:克制。
D.若燕未终,其在王乎祚:福运。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陛下托之以大业。

A.之二虫又何知。
B.多于周身之帛缕。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B.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C.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杜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D.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妃、季妃聪慧而有志向。姐妹二人立志不嫁凡夫俗子,遭到邻居的嘲笑,最终二人分别嫁给了幕容垂和慕容德,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B.元妃为保守社稷敢于进言。慕容垂册立太子一事,元妃持不同观点,她分析了几位皇子的特点,希望慕容垂能够改立太子,结果遭拒。
C.元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慕容垂引用晋献公与骊戎之女的典故意在警告元妃不要干预立太子的事,元妃很伤心,转而恳求妹妹挽救燕国。
D.元妃死后得以被按礼发丧。慕容宝即位后,元妃被逼自尽,死后幸得伪中书令眭邃以汉代阎皇后的事进言,慕容宝才遵循旧例安排发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
(2)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 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未尝人荐举干:请求
B.取民之敦孝者,亲尊礼之身:自己
C.分宁,江西剧邑,俗哗讦尚:盛行
D.初以为泰宁主簿荫:功绩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①民岂乐为盗哉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人假:授,给予 D.命出,将戮之引:拉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帝杀王轨 / 之仪固谏 / 帝怒 / 欲并致之于法后 / 以其谅直 / 无私乃舍之
B.及帝杀王轨 / 之仪 / 固谏帝 /怒 / 欲并致之于法 / 后以其谅直无私 / 乃舍之
C.及帝杀王轨 / 之仪固谏帝 /怒 / 欲并致之于法后 / 以其谅直无私 / 乃舍之
D.及帝杀王轨 / 之仪固谏 / 帝怒 / 欲并致之于法 / 后以其谅直无私 / 乃舍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