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怀念老作家刘白羽
①今年8月24日是白羽老逝世三周年的日子,几年来,我常常为自己的拖沓懊恼不已。
②2005年8月21日听到老作家刘白羽病危的消息,我真诚地期待老人的身体好起来,可以接着做我们的访谈;没想到8月24日下午3时就传来噩耗。期望一位历经沧桑、体弱多病的89岁老人健康长寿,是对医学科学的苛求;但我坚信,老人为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记于中国文学史册,老人的高尚品质会永驻我们心间。
③第一次采访白羽老人是1996年,在中国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那时老人除了腿疾,身体尚好,特别健谈。他说,恐怕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时他就走不动了,到时候他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了解会议情况。采访他时,他总是先问当前又有哪些年轻作家写了哪些好作品。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特别高。
④一晃五年过去了。中国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我又作为记者到他家去采访他。他已坐在轮椅上。他不慎摔伤,医生在他头上用小纱网包住一块纱布贴住伤口。纱网像个可爱的“瓜皮帽”,歪顶在头上,给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军人添了几分俏皮和亲切。他坐在会客室的一座挺大的“刘白羽铜像”对面,显得反差特别大。雕像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威严庄重。对面而坐的老人身上,比那雕像多了许多内容;俨然一位慈祥的学者,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家老伯。
⑤他说他走路不方便,不能出去参加活动了,想念老朋友,就让司机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坐坐。每天坚持写500字左右的文字,还用录音机听外国名著,有时听得热泪盈眶。最快乐的事就是和来访的朋友谈对这些作品的新的感想,了解一些“新鲜事”,新作品。他并不简单地反对“现代派”,还专门研究了福克纳的作品,并写文章发表在我们《文艺报》上。
⑥我深深感到这位影响了几代人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心中最重的两个字就是“人民”,无论是他的工作还是他的文学创作都能体现出这一点。他每次都会说的一个话题是:我服从组织安排,做了太长时间的行政工作,自从闲下来才有完整的时间写作,有好多东西要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你们年轻人,不能抱怨行政事务缠身,要挤时间读书、写作。
⑦2001年之后。逢年节我都会去看望老人家。每次去他都要讲一段录音机里反复听过的名篇名作,有的段落还能背上几句。2004年年初,他谈到与巴金的生死之交时落泪了。30年代巴老帮他出第一本小说集;小儿子重病,巴金和他一起度过在上海治疗的心酸日子……白羽老说,我的文学生涯从上海开始,我爱上海,我真的怀念上海的春天呀,想念我的老朋友巴金。那天,他让秘书取出刚刚出版的《天籁集》和《凝思集》,签字送给我。他说,这两本散文集里发表的都是一个垂暮之人的心灵自白,所有的悲欢苦乐有如大浪波涛在心里,写出来,为这种爱留下永恒的记忆。
⑧《文艺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了“刘白羽两部散文集出版”的消息。不久,我再去看望他,他有些伤感地说,我连一天500字都写不了了,什么都干不了的日子不好过。我安慰他,写不了就说,我记录,帮您整理。他听了我的话一下子高兴起来,转而又说,你们都那么忙,不可能常来。我信誓旦旦地表示:您现在就说说和巴老的生死之交,我的录音机开着呢!他说了一会儿,显然体力不支。我对他说,改日我再来采访您,您的经历是我们年轻人的宝贵财富。他幽默地接了一句:舍命不舍财!我说,您的意思是我拿您赚稿费吧?他用手指在空中写了三笔说:是才华的才。我“谦虚”地表示:我最多是木字边材,只是记者的料而已没大出息。我们非常愉快地告别时约定:过几天我就来。他握着我的手说,我随时等你采访。
⑨没几天,白羽老让秘书送我一套《刘白羽文集》。听说老人家身体还好,总觉得日子长着呢,就把“约定”拖了下来。
⑩我时常想起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一篇一篇翻看他的作品,一遍一遍听他没有给我讲完的故事,一次一次自责,一年又一年地怀念。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没有结束的采访,因为我失信在先。(节选自中国作家网 作者 胡殷红)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医学科学不可能让一个老人永远健康长寿;但他为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垂史册。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告诉人们: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B.刘白羽老人坐在“刘白羽铜像”对面。雕像威严庄重;老人比雕像慈祥、和蔼、可亲。显然雕像的艺术成分太大,不符合生活的真实。 |
C.刘白羽是老一辈作家,组织上服从安排,思想上为人民服务。因此,他告诫年轻人,要挤时间读书、写作,不要像他一样留下遗憾。 |
D.他谈到与巴金的生死之交时落泪了。这是因为巴老曾帮他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还陪他度过心酸的日子,没有报答,问心有愧,歉疚。 |
E.八段末关于“财”、“才”和“材”的对话,巧用谐音。白羽老正话反说,意思是乐于施才;作者谦虚中有欣慰,意为不才却有幸受才。本文追忆了老作家刘白羽的哪些事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回忆录的写作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白羽老人“谈到与巴金的生死之交时落泪了”;本文作者怀念白羽老人时“懊恼不已”。这是为什么?请选其一,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胖 子 和 瘦 子 (俄)契诃夫
尼古拉铁路①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胖子刚在火车站上吃过饭,嘴唇上粘着油而发亮,就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高身量的中学生,眯细一只眼睛,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
“哎呀!”瘦子惊奇地叫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
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讶。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口说,“这可没有料到!真是出其不意!嗯,那你就好好地看一看我!你还是从前那样的美男子!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么讲究穿戴!啊,天主!嗯,你怎么样?很阔气吗?结了婚吗?我呢,你看得明白,已经结婚了……这就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娘家姓万采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这个人,纳法尼亚②,是我小时候的朋友!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
“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瘦子继续说,“你还记得大家怎样拿你开玩笑吗? 他们给你起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托斯③,因为你用纸烟把课本烧穿一个洞。他们也给我起个外号叫厄菲阿尔忒斯④,因为我喜欢悄悄到老师那儿去打同学们的小报告。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自管走过去,离他近点……这是我妻子,娘家姓万采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嗯,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朋友,“你在哪儿当官?做到几品官了?”
“我是在当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品文官,还得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我的薪金不多……哎,那也没关系!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 我卖一卢布一个。要是有人要十个或者十个以上,那么你知道,我就给他打个折扣。我们好歹也混下来了。你知道,我原来在衙门里做科员,如今调到这儿同一类机关里做科长……我往后就在这儿工作了。嗯,那么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有两枚星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我,大人……很愉快!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现在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眉头说,“何必用这种腔调讲话呢?你我是小时候的朋友,哪里用得着官场的那套奉承!”
“求上帝饶恕我……您怎能这样说呢,您老……”瘦子赔笑道,把身体缩得越发小了,“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这一个,大人,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徒……”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可是瘦子脸上露出那么一副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的丑相,弄得三品文官恶心得要呕。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瘦子握了握那只手的三个手指头,弯下整个身子去深深一鞠躬,嘴里发出像中国人那样的笑声:“嘻嘻嘻。”他妻子微微一笑。纳法奈尔并拢脚跟立正,把制帽掉在地下了。三个人都感到愉快的震惊。
1883年
【注】①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的一条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纳法奈尔的爱称。③希腊人,公元前356年放火烧掉了以弗所城狄安娜神庙,因而闻名。④希腊人,公元前5世纪,为波斯军队带路,出卖同胞,引敌入境。
1.胖子后来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 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伏笔暗示?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2.自由简析“三号人物”纳法奈尔。
3.有人说,小说写三品文官胖子十分看重小时的友谊,而八品文官瘦子却是一副奉承阿谀、低首下心的丑相。这是否表示作者对待胖子和瘦子的态度不一样?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而不是达官贵人胖子?请你谈谈作者这种艺术处理的得失。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1~3题。
人性的复苏
新年前夕的一个黄昏,大盗斯宾塞紧紧尾随着一名叫爱米莉的妇女,他看到她刚从银行取出两万元现金。斯宾塞看着她走到郊区的一栋木屋。入夜,斯宾塞摸到窗前,侧耳倾听屋子里的动静,他听到了爱米莉清脆的声音,还有悦耳的童声。
“妈妈,我听到了雪的声音。”“是的,孩子,下雪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怎么样了?”“它们像你一样都暖和地躺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冬天的风是什么颜色的?” “现在它给树林、溪水穿上白纱衣,自然就是白色的。”“我有颜色吗,妈妈?”“当然有啊,你的颜色就像你的笑,是金色的。”没过一会儿,灯熄了,斯宾塞又等了30分钟,轻轻地拨开房门。
借着微弱的手电光,斯宾塞四处搜索,终于找到了爱米莉白天穿的那件大衣,它正挂在卧室的衣架上,旁边沉沉地睡着母女俩。斯宾塞欣喜若狂,可就在他伸手取衣的时候,灯亮了。爱米莉愤怒地瞪着他这个不速之客。
“太太,您要命还是要钱——我是说您和孩子两条命。”斯宾塞一边说一边准备去翻床边挂着的那件大衣,不料爱米莉突然扑上来。钱肯定在大衣里!斯宾塞抬起脚朝爱米莉踹了过去,爱米莉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叫声惊醒了孩子。“爱米莉妈妈,你怎么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从被窝里爬出来。
小女孩摸到爱米莉身边,咯咯地笑起来:“爱米莉妈妈,你做梦了吗?”孩子的话让爱米莉停止了呻吟,她爬起来把孩子抱到床上,说:“安妮,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正跟他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呢!”
安妮一听是玩游戏,一双大大的眼睛在房子里张望起来。斯宾塞吼道:“别装蒜了,把钱拿出来。”他冲过去将孩子高高举起来。被举在空中的安妮兴奋地笑起来:“妈妈,这个游戏真好玩。”爱米莉手足无措,她抓起床头柜上的纸和笔,迅速在上面写了一行字递给斯宾塞:“求求你不要伤害孩子,请不要戳穿这个游戏,我们有话好说。”
斯宾塞把孩子放下来,说:“好吧,现在你告诉我钱在哪里?”安妮说:“爱米莉妈妈,‘强盗叔叔’为什么要钱呢?”爱米莉温和地说:“他大概饿了。”“妈妈,他真可怜,多给他一点钱好吗?把我储蓄罐里的钱也给他吧。”“孩子,这只是个游戏,叔叔不会真的要我们钱的。”爱米莉出尔反尔,斯宾塞被激怒了,他抓住爱米莉的头发:“告诉我,钱在哪里……”爱米莉颤抖着,却一声不吭。
丧失理智的斯宾塞摸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他要让孩子看着妈妈流血,让爱米莉崩溃,让她不要幻想这只是一场游戏。
斯宾塞将刀举到爱米莉鼻子底下,他希望在动手前,爱米莉能放弃抵抗。但是爱米莉眼睛里写满愤怒和不屈,这样的眼神让丧心病狂的斯宾塞毫不犹豫地将尖刀深深地扎进爱米莉的大腿,同时大吼道:“爱米莉,还不交出钱,你清楚我的刀接下来要刺向谁!”
“妈妈,为什么不给叔叔钱呢?”
痛得直冒冷汗的爱米莉用更加温和的声音说:“安妮,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即使是做游戏。”
如此痛苦的人还能发出那么温柔的声音,斯宾塞大出意外。就在斯宾塞发愣的时候,爱米莉又快速地写下这样一行字:“我答应新年过后就带着安妮去治眼睛,我本不该让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父亲5年前伐木时出了意外,我因为过度悲伤使胎儿受到伤害,医生建议我不要留下她,可是我不能在失去丈夫之后又失去女儿。上帝保佑,她很美丽,只是眼睛看不见。”
爱米莉接着写道:“安妮一直活在我描述的世界里。她不知道这个世界有罪恶,她一心期待能看到她养的小牛犊长什么样,在后山上鸣叫的小鸟长什么样。如果你拿走了那些钱,孩子的希望就会破灭。请别用这种方式叫醒我的孩子。这个世界到底怎么样,请让她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斯宾塞的眼睛再次转向孩子,那眼睛里没有一丝阴影和杂质。就是这一眼的对视,斯宾塞突然感到刚才那种杀气如潮水般退去了,那充满欲望的灵魂瞬间化为一堆灰烬。他突然俯下身,像变了个人一样,拿出自己的手帕替爱米莉包扎好伤口,然后他转身慢慢地靠近安妮,将她高高地举向空中,孩子咯咯的笑起来。在孩子的笑声里,举着孩子的斯宾塞仿佛是从那灰烬里飞出的一只凤凰。
将孩子放下来,斯宾塞装作轻快地说:“太太,我该回去了,打扰您和孩子的休息了。”
1.概括出爱米莉为女儿安妮所做的事情。[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2.小说第二自然段着重描写了爱米莉和女儿安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并要求对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3.小说表现了爱米莉哪些优秀的品质?〔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远来的和尚……
冰心
我叫钱清,他叫钱宓,我们是三十多年前在美国认识的。
如今他就坐在我的对面,一身笔挺的藏青色西装,皮鞋擦得锃亮,却戴着一条黄色绣着金龙的缎子领带,似乎显得俗气,这就是钱宓。他也许看着我这一身褪了色的蓝布中山装觉得寒伧呢。
我是四十年代末期在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得了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又得了美国东部一所名牌大学的奖学金去进修的。因为成绩还不错,得到了系主任威尔逊博士的欣赏,我跟他写了硕士和博士论文。得到博士学位后,他又留我在系里当了他的助手。
也就在这时,我认识了我的妻子艾帼。她是台湾人,可是对于大陆祖国的一切,十分向往。她学的也是生物,和我接触很多,又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总是追着我问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说是“要能回去看一看多好!”她还说:她的名字本来叫“帼英”,因为热爱祖国,自己把“英”字去掉了,因为“艾帼”,叫上去就是“爱国”。那时台湾和大陆还绝对不能来往,我本来就从心里喜欢她,就和她开玩笑说:“除非你和我结婚,我就能把你带回去。”她红着脸打了我胳臂一下,她一向很拘谨,这种表示是她从来没有过的。我就大着胆子,拉着她的手说:“你如和我结婚,回到大陆,就不能回台湾去了。”她还是红着脸,低下头去说:“我台湾家里,上有兄姐,下有弟妹,我的父母是不会太想我的。”就这样,我们在美国结了婚,一年后我们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一个叫“纪中”,一个叫“念华”,也是艾帼给她们起的名字。
也就是这时,钱宓从国内来了,他是自费留学的,也想学生物,知道系里有中国老师,便来找我,拉起同胞的关系来,亲热得了不得!但是他的英文程度很差,我就推荐一个急于找工作的女生,帮他补习。这个女生叫琳达(她的母亲是个黑人,她长得却完全是白种人的样子,白皮肤,蓝眼睛,一头浅黄的卷发,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她便姓了母亲的姓),钱宓和她不久就恋爱上了,钱宓家里大概很有钱,因为我们看见琳达戴上了一只很大的钻石戒指。(他们结婚后,钱宓还花了一大笔钱,把琳达的母亲送到芝加哥她的兄弟处去,因为他怕朋友看见他有个黑人的“丈母娘”。)
钱宓结婚后,两年中间也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琳达,一个叫露西,她们常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在家里都说中国话,琳达和露西都听不懂,因为她们的父亲,从来不教她们说中国话,哪怕是简单的一两个字!但是纪中和念华上的都是美国小学,她们可以用英语交谈。
在美国的十几年,匆匆过去了,在威尔逊博士的苦留和祖国母校的敦促下,我还是选择了回国的道路。这时钱宓又来找我,问我能不能在我任教的这所大学里替他找个位置,他笑着说:“我听他们都亲昵地叫你‘钱’、‘钱’的,也许他们会让我这个姓‘钱’的顶了你的缺。”
我腻烦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自己去同威尔逊主任说说看。”我们一家就忙着收拾回国了。
这都是许多年前的事了。这二十年来,他回国来了好几次,在蒋介石未死之前,他是回大陆一次,也必到台湾一次,也都说是探亲访友,也想法到各大学去演讲。蒋介石死后,他就不去台湾了,专跑大陆。据我在美国的中国朋友信中说,他自称是国内大学请他回去讲学的。他每次回来总要通过外事部门以美籍华人教授的身分请见政府领导,于是报纸和电视上,也有政府领导接见他的短短报道和镜头……
他对我倒是很殷勤的,这时正问着我们的近况,我说:“我还是教我的书,艾帼在生物试验室里当了个副教授。纪中是个北师大的毕业生,现在正教着中学。念华是医科大学毕业了,正在大学的附属医院里实习。”同时我也问他,他笑说:“琳达是个地道的美国式的贤妻良母,我的两个女儿都和美国人结了婚,对方都是商业界人士,至于他们做什么买卖,我也没有细问,反正她们都过得不错,因为她们都不必出去工作。”
艾帼把整治好的茶点端了出来,放在茶几上,我们正要开始吃茶,外面的汽车喇叭响了,钱宓赶紧扔下茶巾,站了起来说:“对不起,我要去受领导的接见了……你见过这几位领导没有?”
我也笑着站起来,说:“我一个普通的教授会有被召见的荣幸?只不过在开政协会议的时候,在台下静听他们的报告……”钱宓也不知听见没有,脚步早已跨出了门外。
我们把他送上了车,艾帼关上了院门,回头撇着嘴对我笑,“这真是远来的和尚好念经!”
1、对于钱宓这个人,作者写出了他性格的哪些方面,请结合文中内容内容进行分析。
2、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除了运用细节描写,还运用了什么方法呢?试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可谓戛然而止,你认为有什么妙处?
千里马证书杨汉光
国王的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他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
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每一本证书上都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盖有又红又圆的公章。伯乐说:“我要验验你们的证书是真还是假。”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口水,正要往一本证书上抹去,有一匹马就喊:“干什么?”伯乐说:“有些假证书上的公章是用电脑打的,虽然做得漂亮,可用的是墨水而不是印油,蘸水一抹就脱。”那匹马骂一声:“老东西。”一把夺过证书,掉头就走。众马骚动起来,有的昂起头:“哞——哞——”直叫。伯乐说:“我听这叫声就知道是牛。还有谁是冒牌货?赶快走吧,别让我逮住送给国王治罪。”应聘者吓得四腿打颤,纷纷抢回证书,争先恐后地逃跑。几头冒充千里马的肥猪跑得慢,在后面连滚带爬。冒牌的千里马刚走,就有一个背如罗锅的活物过来,自称是千里马。伯乐说:“我看你怎么像乌龟?”罗锅背说:“请看证书。”边说边递上一个红本。伯乐翻开红本一看,果然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有红公章。罗锅背问:“怎么样?”伯乐说:“我要检验。”依旧用手指蘸了口水,按在公章上使劲一抹,那圆圆的红印丝毫不损。红公章旁边还有一个钢印,这还会有假吗?伯乐说:“想不到,你还真是千里马?”罗锅背说:“岂止是千里马,伯老师,你看我的特长。”伯乐问:“你怎么知道我姓伯?”罗锅背说:“伯乐相马,天下闻名,我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记住你的大名了。”伯乐高兴起来,就再次拿起小红本,翻到“特长”那一栏,高声念道:“登山渡水,如履平川。”罗锅背及时说:“稳比快更重要。”伯乐说:“不错不错,就要你了。”
伯乐把罗锅背带进王官,交给国王,国王吃惊地问:“这不是乌龟吗?”伯乐说:“是千里马,我反复验过它的证书了,一点不假。”
(选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期)
4.作品写伯乐一开始识穿众多冒牌“千里马”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作出概括,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请简要谈谈作品中“罗锅背”或“伯乐”这两个形象所具有艺术价值。
6.有人建议将结尾改为国王最终识别出罗锅背就是乌龟,于是放逐伯乐并将乌龟处死。你赞成这种改法吗?为什么?
标语 佛牛
快到轧钢车间门口的时候,新来的杨厂长忽然停住了脚步。
杨厂长看到了一幅标语,红底黄字的横幅显然是刚挂上去。吸引杨厂长的并不是横幅的新旧,而是横幅上面的字句: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看着标语有点眼熟,后来忽然一拍脑袋,想起来了,横幅上的那几句话正是自己昨天刚刚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传达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挂出来了。
杨厂长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昨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他初来乍到,一些中层干部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对坐在“轧钢车间”位置上的那个人,杨厂长还是有一点点印象:大约四十来岁,小眼,但透着一股子的干练。杨厂长记得,自己讲话的时候,那个人一直记录,好像一刻也没有停,全神贯注的样子一度让杨厂长觉得这个濒临倒闭的轧钢厂还是有希望的。现在杨厂长忽然涌起了想见见这个人的念头。
有了这样的想法,杨厂长的脚步不由得转向了轧钢车间的大门,本来这个夜晚,他只想随便走一走,了解一下生产线,可是现在他的兴趣忽然间就被调动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这一趟夜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许是厂房过于陈旧了,白炽灯在偌大的厂房里显得并不明亮,反而有一种幽暗的感觉。想象中的机器没有运转,几个没有戴安全帽的职工散落在长长的轧线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杨厂长看看他们,想说什么,忽然又止住了。他对着一个大眼睛的小个子招招手,“怎么了?怎么不生产了?”小个子看看他,爱答不理地说:“不是出故障了嘛。”“什么故障?”杨厂长追问了一句。“不太清楚,你问领导去吧。”小个子显然有点不耐烦了。“你的领导在哪里?”“你去那边问问吧。”顺着小个子手指的方向,杨厂长看到了一个值班室,透过窗户,他看到了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影。
杨厂长没有敲门,径直推门走了进去,值班室里烟雾弥漫,刺得眼睛好半天才适应了里面的环境。有四个人在打牌,对他的到来根本就没有在意。
杨厂长尴尬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一个人很没趣地退出来,他围着长长的轧钢线走了两个来回。映入他眼帘的是布满污垢的设备和一些随处可见的垃圾,而在一个拐角处他差一点儿和一个在那里小便的人撞个满怀。
退出轧钢车间的时候,杨厂长又看见了那幅标语: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笑了笑,他觉得太有意思了。
杨厂长不甘心地从调度室要了轧钢车间主任的手机号码,但是手机一直关机。
几天之后,杨厂长让人摘掉了那幅标语,并要求各车间把现场所有的标语都摘下来。
大家感觉到那几天有些冷,风似乎变了方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年第23期)
1.轧钢厂濒临倒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细节描写,分点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2.小说对轧钢车间主任的外貌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3.小说以“标语”为题有什么作用?“风似乎变了方向”有什么寓意? (5分)